在肿瘤治疗领域,放射治疗如同“隐形手术刀”,通过高能射线精准打击癌细胞。然而,这场“微观战争”中,射线在杀灭肿瘤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此时,放射治疗病房的护理人员便化身“隐形护盾”,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筑起安全防线。本文将揭秘护理人员在放疗期间的“神操作”,带您了解这场生命守护战背后的科学与人文。
一、皮肤防护:为身体穿上“防弹衣”
放疗引发的皮肤反应是患者最常见的困扰,从红斑、脱皮到溃疡,护理人员的干预直接决定患者的舒适度与治疗依从性。
1. 精准评估与分级护理
- 放疗前,护理人员会详细评估患者皮肤类型、照射部位及剂量,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例如,头颈部放疗患者需使用硅胶敷料保护颈项皮肤,而乳腺癌患者则需避免胸罩摩擦,改穿棉质开衫。
- 根据皮肤反应分级(如RTOG标准),护理人员会动态调整护理策略:
- Ⅰ度反应(红斑):涂抹比亚芬乳膏,每日3次,配合35℃温水湿敷;
- Ⅱ度反应(湿性脱皮):采用康复新液冷敷,每2小时更换一次,同时使用银离子敷料预防感染;
- Ⅲ度反应(溃疡坏死):联合外科清创,并使用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
2. 标记线守护术
- 照射野标记线是放疗的“生命线”,若模糊或移位,可能导致肿瘤漏照或正常组织损伤。护理人员会使用防水记号笔每日检查标记线,并用透明敷料固定,确保其清晰度。若标记线脱落,会立即联系主管医生重新描画,避免患者自行补画导致误差。
二、黏膜保护:给消化道穿上“防护服”
放疗引发的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副作用,常让患者“食不下咽”。护理人员的干预是缓解症状、保障营养摄入的关键。
1. 口腔黏膜“三步护理法”
- 清洁: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饭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减少真菌感染风险;
- 镇痛:进食前15分钟含漱1%利多卡因溶液,缓解疼痛;
- 修复: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涂抹溃疡面,每日4次,促进黏膜愈合。
2. 食管“润滑术”
- 对于食管癌放疗患者,护理人员会指导其采用“少量多次、温凉流食”原则,避免冷热刺激。若出现吞咽困难,可遵医嘱使用20%甘露醇+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口服,减轻食管水肿。
三、心理护航:驱散放疗阴霾的“心灵捕手”
放疗的副作用与长期治疗周期,常让患者陷入焦虑、抑郁。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按摩”,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1. 叙事护理:倾听与共情
- 护理人员会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恐惧与期待。例如,一位肺癌患者在放疗第3周出现脱发,情绪低落。护理人员通过分享其他患者的康复故事,并为其推荐假发店,帮助其重拾社交信心。
2. 正念减压疗法
- 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降低皮质醇水平。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使放疗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40%,治疗依从性提高25%。
四、营养支持:为身体“加油”的精准策略
放疗引发的味觉改变、吞咽困难等问题,常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护理人员通过“个体化营养方案”,保障患者能量与蛋白质摄入。
1. 高能量密度食谱
- 对于头颈部放疗患者,护理人员会推荐“酸奶坚果杯”(希腊酸奶+亚麻籽+蓝莓),每杯提供300千卡能量与15克蛋白质。
2. 肠内营养“精准滴定”
- 若患者每日进食量<50%,护理人员会建议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如安素),并采用“少量多次、缓慢泵入”的方式,避免腹泻。
五、并发症预警:守护生命的“雷达系统”
护理人员需敏锐捕捉放疗并发症的早期信号,确保患者安全。
1. 放射性肺炎“三级预警”
- 一级预警:监测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若出现低热(37.5-38℃)、干咳,立即行胸部CT检查;
- 二级预警:若CT显示磨玻璃影,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40mgd);
- 三级预警:若出现呼吸衰竭,立即启动MDT会诊,行无创通气支持。
2. 骨髓抑制“黄金72小时”
- 放疗期间每周监测血常规,若白细胞<3×10⁹L,护理人员会立即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并遵医嘱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放射治疗病房的护理人员,既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他们用专业的皮肤防护、黏膜护理、心理支持、营养干预与并发症预警,为患者筑起一道“隐形护盾”。在这场与肿瘤的战争中,他们的每一次操作、每一句安慰,都在诠释着南丁格尔誓言:竭诚协助医生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未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护理人员的角色将更加重要,他们将继续用科学与温情,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
(常亚如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放射治疗病房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