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躺在手术推车上,被缓缓推入那扇写着“手术中”的大门时,除了主刀医生的专注神情,还有一群身影在无影灯下穿梭忙碌——他们是手术室护理人员。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平安送出,这些“隐形盾牌”用专业和细致,在每个环节织起一张安全防护网。今天,我们就揭开手术室的神秘面纱,看看护理人员如何用行动守护患者的每一分安全。
一、术前:把好“第一道关”,让风险止步于手术前
手术开始前的准备,就像为一场战役绘制精确的地图,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这时就已启动,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埋下隐患。
-“双人核对”:确认“你是谁,做什么手术”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负责手术室整体协调的护士)会第一时间上前核对信息。“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天做什么手术?”“过敏吗?”这看似简单的三问,背后是严格的“双人核对制度”——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负责传递手术器械的护士)一起,对照病历、手术通知单、腕带信息,逐一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对于需要截肢、开颅等涉及左右侧的手术,还要在患者身体相应部位用记号笔做标记,再由医生二次确认。这一步能彻底避免“张冠李戴”或“做错部位”的低级错误,是手术室安全的“底线防线”。
-“术前评估”:摸清患者的“身体密码”
护理人员会像侦探一样,细致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没有松动的牙齿(防止麻醉时脱落误入气管)?有没有隐形眼镜或假牙(手术中可能造成损伤)?皮肤是否有破损或压疮(术中体位摆放需特别注意)?甚至连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关注——过度紧张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护士会通过轻声安抚、讲解手术流程,帮患者放松。对于儿童患者,护士还会提前准备玩具转移注意力,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手术。
-“物品核查”:确保器械“一个都不能少”
器械护士在术前1小时就会开始准备手术器械。他们会按照手术类型(如腹腔镜手术、骨折内固定术),从消毒包中逐一清点器械:止血钳20把、缝合针15根、纱布30块……每一样都要与清单核对,确保数量准确、功能完好。比如手术剪刀是否锋利、缝合针是否有倒钩,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手术效率和患者安全。对于植入体内的钢板、螺钉等耗材,还要核对生产日期、灭菌标识和产品编号,像给食品查保质期一样严格,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人体。
二、术中:无影灯下的“多面手”,织密安全防护网
手术开始后,手术室里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在不同岗位上同步运转,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体位守护”:让患者既舒适又安全
手术中患者需要保持特定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少则1小时,多则10小时以上。护理人员会用专用的体位垫(如凝胶垫、海绵垫)保护患者的骨突部位(如脚踝、腰部),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缺血坏死。在摆放体位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神经:比如上肢外展不能超过90度,防止臂丛神经损伤;膝关节处垫软枕,避免腓总神经受压导致术后下肢麻木。对于老年患者或骨质疏松者,移动时必须多人协作,动作统一,防止骨折——这些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丰富经验。
-“无菌防线”:与细菌“短兵相接”
手术室最大的敌人之一是“细菌感染”,护理人员是无菌环境的“守护神”。器械护士穿好无菌手术衣后,双手只能在腰部以上、胸前的“无菌区”活动,传递器械时要确保双方的手不接触非无菌区域。手术过程中,只要器械掉落地上,哪怕只沾到一点边,护士也会立即更换新的无菌器械。对于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护士会用碘伏反复消毒3遍,范围超出切口15厘米以上,再铺上层层无菌布单,只露出手术部位——这层布单就像“无菌结界”,任何非手术人员都不能触碰。
-“生命体征观察员”:捕捉细微的异常信号
巡回护士虽然不直接参与手术操作,却像患者的“第二双眼睛”,时刻监测生命体征:血压是否突然下降?心率是否过快?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告知麻醉医生和主刀医生。比如手术中出血较多时,护士会快速清点出血量,协助麻醉医生输血;患者体温过低时,会打开暖风设备或使用加温毯,维持体温在36℃左右(低温会影响凝血功能和恢复)。有时还要根据手术进度调整无影灯亮度、调节手术床角度,确保医生操作不受干扰。
-“应急处理员”: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手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患者对麻醉药物过敏、突然大出血、心跳骤停……这时护理人员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器械护士快速递上抢救所需的器械,巡回护士迅速打开急救药品箱,准确抽取药物递给医生,同时记录抢救时间和用药剂量。在一次宫外孕大出血抢救中,护士30秒内就备好了输血器,1分钟内完成静脉通路建立,为抢救争取了关键时间。这些应急能力,来自于日常无数次的模拟演练和肌肉记忆。
三、术后:细致收尾,把安全延续到病房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的终结,从手术室到病房的这段“衔接期”,同样暗藏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全程护航。
-“器械清点”:不让任何异物留在体内
手术缝合前,器械护士会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所有器械、纱布、缝针的数量,与术前清点的数字完全一致才能关闭切口。这是为了杜绝“纱布遗留体内”等严重医疗差错——曾有医院发生过因纱布遗漏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的案例,如今通过“双人四次清点制度”(术前、术中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术毕),这类事故的发生率已降至近乎为零。
-“患者交接”:信息传递“零误差”
患者苏醒后,护士会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消毒液,整理好衣物,轻声告知“手术很顺利”。转运前,要检查静脉输液管、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防止途中脱落。送到病房时,护士会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术中出血量多少?输了多少血?用了哪些特殊药物?皮肤有无压红?甚至连患者术中是否躁动、有无恶心呕吐,都会一一说明。这种“无缝衔接”能让病房护理更有针对性。
-“术后回访”:关注看不见的恢复细节
很多手术室护士会在术后1-3天到病房回访患者,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比如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可能因腹腔内残留气体感到肩痛,护士会教他们翻身、拍背的技巧促进排气;骨科手术后,会检查患者的肢体活动和感觉,提醒早期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这种回访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让患者感受到持续的关怀。
四、特殊场景:为“特殊患者”定制安全方案
面对儿童、老人、急危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护理人员会制定更细致的安全策略,让“隐形盾牌”更贴合需求。
-儿童患者:用耐心化解恐惧
儿童对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容易产生恐惧,护士会提前用绘本讲解手术流程,允许家长陪伴到麻醉前。术中使用的器械也会选择适合儿童的型号,比如细如发丝的缝合针、迷你止血钳。术后还会准备小贴纸作为奖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
-老年患者:多一层“防意外”考量
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护士会在术前重点核对降压药、降糖药的使用情况;术中加强体温监测,避免低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术后搬运时使用过床器,防止因体力不支导致坠床。
-传染病患者:严防交叉感染
为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手术时,护士会提前准备防护装备(如双层手套、防护面罩),器械使用后会用特殊消毒液浸泡,再进行高压灭菌,手术间的地面、墙面也会彻底消毒,确保下一位患者的安全。
五、背后的付出:不为人知的“安全必修课”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来自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和严格训练。他们要熟记上千种手术器械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无菌技术、急救技能、仪器操作等多项本领;每年要参加数十次培训和考核,模拟各种突发场景的应对;还要忍受长时间站立(一台大手术可能需要站立10小时以上)、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疲劳。
从术前的细致核对到术中的精准配合,再到术后的贴心照护,手术室护理人员用专业和坚守,在每个环节守护着患者的安全。他们的工作或许不被频繁提及,却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正是这张看不见的防护网,让每一台手术都多了一份安心,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更有底气地迎接康复。
(杜平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