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室护理“冷知识”:体温、体位,这些小事影响大恢复

2025-08-12 18: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手术室,人们往往聚焦于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或先进的仪器设备,却很少留意护理人员在细节上的把控。事实上,手术成功不仅依赖精准操作,患者体温的1℃波动、体位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正是手术室护理的“冷知识”,背后藏着关乎康复速度的大学问。

一、体温:不只是“有点冷”,低1℃可能拖慢康复

手术中患者常说“有点冷”,这可不是普通的体感不适。研究发现,手术中体温低于36℃(医学上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患者,术后感染风险会增加2-3倍,住院时间平均延长2天。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体温的守护,远比想象中精细。

为什么手术中容易“发冷”?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通常维持在22-24℃,为了减少细菌繁殖和医护人员出汗)、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手术中大量输注常温液体或血液、皮肤暴露面积大导致热量流失快……这些因素叠加,让患者的体温很容易“失守”。尤其是长时间手术(超过3小时)、老年患者或儿童,低体温发生率可达50%以上。

护理人员如何给患者“保温”?

-加温毯:像“隐形被子”一样锁温

患者躺上手术台后,护士会先铺上充气加温毯。这种毯子通过循环暖风(温度控制在38-40℃)为身体供热,覆盖除手术部位外的区域,能减少60%的热量流失。对于婴幼儿,还会使用特制的“保温舱”,像恒温箱一样维持体温稳定。

-液体加温:让药液“喝”到体温

静脉输液或输血时,液体要经过加温仪加热到37℃左右再输入体内。如果直接输注常温液体(20℃左右),500毫升液体就能让体温下降0.5℃。护士会像“调酒师”一样精准控制加温器的温度,既避免过热损伤血管,又保证液体输入时与体温匹配。

-环境微调:局部“小气候”保暖

手术部位消毒时,护士会快速操作,减少皮肤暴露时间;使用的消毒液提前预热到接近体温,避免冰冷液体刺激;对于腹腔镜手术,腹腔内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经过加温处理,防止“寒气”侵入内脏。

体温正常的“神奇作用”

保持体温在36-37℃,能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血液凝固功能正常(低温会让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增加出血风险)、免疫系统更活跃(白细胞能更高效地对抗细菌)、麻醉药物代谢加快(患者术后苏醒更迅速)。有数据显示,体温正常的患者,术后止痛药用量可减少30%,下床活动时间提前4-6小时。

二、体位:不只是“躺舒服”,角度错了可能留隐患

手术中患者的体位由护士和医生共同摆放,看似只是“躺好”,实则是门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技术活。一个角度的偏差,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皮肤压疮,甚至影响手术视野。

常见手术体位的“安全密码”

-仰卧位:最常见却最怕“细节错”

看似简单的平躺,护士会在患者膝下垫软枕(弯曲15°左右),防止膝关节过伸损伤腓总神经;脚踝处放足垫,让脚掌与小腿保持90°,避免足下垂;头部稍抬高10°-15°,减轻颈部肌肉紧张。对于肥胖患者,还要在腰后垫支撑物,防止腰部悬空导致术后腰痛。

-侧卧位:每一处支撑都有“讲究”

做肺部、肾脏手术时常需侧卧位。护士会用特制的体位架固定身体,在胸侧和腰侧放置软垫,使胸腹腔不受压迫(保证呼吸和血液循环);两腿之间夹厚枕,避免上面的腿压迫下面的腿导致神经损伤;耳廓、肩膀等骨突部位贴减压贴,防止长时间压迫形成压疮。整个过程需要3-4人协作,确保身体稳定又不受伤。

-俯卧位:“趴着”的风险与防护

脊柱手术常需俯卧位,这是最考验护理技术的体位。护士会先用头垫固定头部,确保眼睛、鼻子不受压(避免角膜损伤或窒息);胸部和骨盆处用软垫支撑,让腹部悬空(防止内脏受压影响呼吸);手臂放在头部两侧,肘部弯曲不超过90°,防止臂丛神经损伤。摆好后还要检查足趾的血液循环(按压后能迅速恢复红润),确保没有血管受压。

体位不当的“连锁反应”

如果体位摆放错误,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神经长时间受压会导致术后肢体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永久损伤);皮肤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就可能出现压疮(术后需要更长时间愈合);呼吸或循环受阻会导致术中缺氧、血压下降,影响手术进程。曾有案例显示,一位患者因侧卧位时腿部固定过紧,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过3个月康复才恢复正常。

三、不只是体温和体位:这些“小事”同样影响恢复

手术室护理的细节远不止于此,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操作,都在默默为康复“加分”。

眼睛保护:小措施防大问题

麻醉状态下患者眼睛可能无法闭合,长时间暴露会导致角膜干燥、损伤,甚至引发角膜炎。护士会用专用的眼贴(类似湿润的纱布)覆盖眼睑,或涂抹眼药膏保护角膜,就像给眼睛“盖被子”一样。对于俯卧位患者,还要特别注意避免眼部受压,防止视网膜缺血。

管路固定:“不乱动”才能保安全

手术中会用到输液管、引流管、尿管等多种管路。护士固定管路时,不仅要贴牢,还要考虑患者可能的轻微移动(如翻身、躁动),预留一定长度(避免牵拉导致脱落);在管路接口处做标记,方便术中观察是否松动;引流管的高度也有讲究(如腹腔引流管要低于腹部,防止液体回流)。一根管路脱落,可能导致手术中断或感染风险增加。

皮肤防护:从术前到术后的“全程呵护”

除了压疮预防,护士还会在术前检查患者皮肤状况(如有无湿疹、破损),术中避免消毒液流入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导致刺激;手术结束后,用温水擦去皮肤上的消毒液和血迹,更换干净的床单,甚至为患者涂润肤露(尤其老年患者皮肤干燥),这些细节能减少术后皮肤不适。

四、特殊患者的“定制化”细节护理

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对护理细节的要求更高,护士会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方案。

儿童患者:细节里藏着“温柔”

儿童皮肤娇嫩,体位垫会选择更柔软的材质;体温调节能力差,加温毯温度会稍低(36-37℃),避免过热;手术时间长的患儿,护士会定时按摩未固定的肢体(如手指、脚趾),促进血液循环;苏醒前会轻轻握住患儿的手,用温和的声音安抚,减少术后恐惧。

老年患者:每一步都多“想一步”

老年患者血管脆弱,输液时会选择更细的针头,固定时用透气性好的胶带(避免皮肤过敏);关节退变的老人,摆放体位时动作更轻柔,避免过度弯曲或伸展;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体温管理更严格(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低体温会加重血糖波动),护士会每30分钟监测一次体温和血糖。

孕妇患者:兼顾妈妈和宝宝的安全

孕期手术(如阑尾炎手术)时,护士会在仰卧位时将右臀部垫高15°,防止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压下降(影响胎儿血供);体温控制在36.5-37℃(避免高温对胎儿神经系统的影响);使用的消毒液和药物,会提前确认对胎儿安全,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

五、这些“冷知识”背后:护理人员的专业与用心

这些细节操作并非“想当然”,而是基于大量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来。护士需要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知识,了解不同手术的特点和风险;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如加温仪、体位架),能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参数;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比如通过皮肤颜色判断血液循环,通过体温变化调整保温措施。

一位资深手术室护士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患者可能不知道,但只要能让他们术后少些痛苦、恢复快些,就值得。”比如为了让患者术后更舒适,护士会在手术结束前就开始整理体位(轻轻活动患者的手脚);为了减少压疮风险,即使手术再忙,也会定时(每2小时)检查受压部位。

这些关于体温、体位的“冷知识”,其实是手术室护理的“热细节”。它们不像手术刀那样直接解决病灶,却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为手术成功和术后恢复提供坚实保障。当我们了解这些细节,就会明白:一台成功的手术,不仅是医生的技术展现,更是整个医疗团队(包括护理人员)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这些看似微小的守护,最终都将化为患者康复路上的“加速器”。

(杜平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