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康复病房里,62 岁的张叔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头上的仪器正释放出微弱的磁脉冲,这是他正在接受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卒中让他左侧肢体完全失去知觉,连说话都变得困难。而如今,在经颅磁治疗的帮助下,他的手指已经能微微颤动,还能吐出几个简单词语,这个变化让张叔和家人都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中风”,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数据触目惊心,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 390 万,平均每 40 秒就有一人因脑卒中离世。即便有幸存活,约 75% 的患者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传统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虽通过反复训练助力患者恢复功能,但耗时漫长且效果参差不齐;药物治疗虽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却也存在副作用和局限性,寻找更有效的康复手段刻不容缓。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应运而生,是一项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当特定的线圈靠近头皮时,产生的交变磁场能像无形的手,穿透坚硬的颅骨,在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精准刺激神经元,调节大脑神经活动,就像给大脑发送特定 “电磁密码”,唤醒受损的神经回路。在微观层面,这种刺激能影响神经元突触间的信号传递,促使突触结构发生改变,增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让原本因脑卒中受损而 “休眠” 的神经通路重新活跃起来 。根据刺激频率不同,低频刺激(≤1Hz)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高频刺激(>1Hz)则能增强神经元活动,医生会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选择刺激频率和部位调节大脑功能。例如,对于因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瘫痪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高频刺激左侧大脑运动皮层,激活相关神经区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大量临床研究为经颅磁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证据。除了常见的运动和言语功能恢复,在改善吞咽功能方面,经颅磁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位因脑卒中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连喝水都容易呛咳,只能依靠鼻饲维持营养。在接受经颅磁治疗后,通过刺激大脑中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脑区,患者的吞咽肌群协调性逐渐改善,从最初只能小口抿水,到后来能够正常进食软食,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针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刺激大脑运动皮层可促进神经可塑性,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一项涉及 200 名脑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经颅磁治疗联合传统康复训练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单纯接受传统康复训练的患者高出 30%。在言语功能恢复方面,经颅磁刺激能调节大脑语言中枢神经活动,帮助失语患者重新开口说话。此外,它还能改善认知功能,减轻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信心。
经颅磁治疗的优势显著,无需开刀、没有创伤,患者仅需感受头部轻微磁刺激,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副作用极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的轻微头痛、头皮不适也会很快消失。不过,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癫痫病史、严重精神疾病等患者并不适用,治疗前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保障治疗安全有效。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逐渐改变刺激强度、频率和时长,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科技发展,经颅磁刺激技术也在不断迭代,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导航经颅磁刺激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更精准的刺激定位和个性化治疗。未来,其有望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为脑卒中患者带来更智能高效的康复模式。例如,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患者的大脑成像数据,自动优化经颅磁刺激的参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患者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经颅磁刺激,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从张叔的康复经历中,我们见证了经颅磁治疗的神奇,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脑卒中患者康复之门,破译大脑自我修复的 “电磁密码”,为无数患者的生活重新注入阳光与希望。
(郝媛媛 河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