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的常备药箱里,中成药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感冒发烧时来一盒清热颗粒,肠胃不适时吃几丸消食片,似乎中成药成了应对各种小毛病的“万能法宝”。然而,中成药并非无所不能的“神药”,只有科学认识其药效与适应症,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一、中成药“万能”假象的背后
走进药店,琳琅满目的中成药货架前,总能看到不少消费者不假思索地选购药品。他们认为中成药源于天然,副作用小,便可以随意服用。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药食同源”思想的深远影响,人们潜意识里觉得植物药材制成的药物必然温和无害;另一方面,一些广告宣传过分夸大中成药的功效,模糊了适用范围,误导消费者认为一种药能治多种病。
事实上,中成药是经过特定工艺加工,将中药材制成方便使用的剂型,如丸剂、散剂、颗粒剂等。它和西药一样,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药效机制。每种中成药都是针对特定病症研发的,其成分、配比和作用方式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临床验证。随意服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疗效,还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二、成分与机制决定适用范围
中成药的药效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其成分和作用机制决定的。以常见的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为例,这类药物多含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功效的中药材。它们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对因外感风热或热毒内蕴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等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如果将这类药物用于风寒感冒,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所需的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
再如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常用于治疗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疾病。其主要成分如丹参、川芎、桃仁等,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然而,对于非血瘀证患者,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中成药的药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必须根据病症特点合理选用。
三、适应症把控:精准用药是关键
正确把握中成药的适应症,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在面对疾病时,患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症状和病因。例如,同样是咳嗽,若伴有发热、咽痛、痰黄等症状,多属于风热咳嗽,可选用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若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白稀薄,则多为风寒咳嗽,应选用散寒止咳的药物。
此外,患者的体质和基础疾病也是选择中成药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过于寒凉的中成药,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服用中成药前,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是否会与正在服用的西药发生相互作用,或对原有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必要时,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我们不能将其神化为“万能药”,而应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深入了解其药效与适应症,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薛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