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潜伏在身边的乙肝:母婴阻断、日常接触会传染吗?

2025-01-29 10: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96亿慢性乙肝感染者,我国作为乙肝高流行国家,尽管近年来乙肝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但乙肝防治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乙肝,许多人存在疑惑:母婴之间乙肝病毒如何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会被传染吗?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影响着家庭和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态度。本文将深入剖析乙肝的传播机制、母婴阻断策略以及日常接触的安全性,帮助大众科学认识乙肝。

一、认识乙肝:病毒的“生存之道”与危害

(一)乙肝病毒的结构与特性

乙肝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结构复杂,由核心和包膜组成。核心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及关键酶类,包膜则含有表面抗原(HBsAg)。这种病毒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数天甚至数月,且对高温、酸碱等环境有一定耐受性。HBV主要攻击人体肝细胞,通过侵入细胞并整合到宿主DNA中,持续复制,引发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甚至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二)乙肝感染的类型与病程

根据感染时间和病情,乙肝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

-急性乙肝:多发生于儿童和免疫力正常的成年人,表现为短期内(6个月内)出现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多数急性感染者可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实现自愈。

-慢性乙肝:若感染持续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慢性乙肝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在体内复制,逐渐损伤肝脏,约25%的慢性感染者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类人群体内虽携带病毒,但肝功能正常,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监测。

二、乙肝传播途径:哪些接触真的危险?

(一)血液传播:最直接的感染途径

血液传播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

1.输血及血制品: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感染风险极高。随着现代血液筛查技术的进步,输血导致的乙肝感染已大幅减少,但仍需警惕。

2.破损皮肤接触: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器械、未经严格消毒的针灸针等,都可能因皮肤黏膜破损而传播病毒。例如,乙肝患者使用过的剃须刀残留血液,若健康人使用时划伤皮肤,就可能被感染。

3.医源性感染:在医疗操作中,如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注射器重复使用等,也可能导致乙肝传播。规范的医疗操作和严格的院感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关键。

(二)性传播:不容忽视的风险

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因此无防护的性行为(尤其是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研究显示,未接种疫苗的性伴侣与乙肝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感染风险约为10%-30%。不过,正确使用安全套、接种乙肝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三)母婴传播:阻断的关键环节

母婴传播是乙肝在我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和哺乳期。若母亲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密切接触传染给婴儿。未经干预的情况下,乙肝“大三阳”母亲的婴儿感染率高达90%以上;“小三阳”母亲的婴儿感染率约为20%-30%。但通过科学的母婴阻断措施,95%以上的新生儿可避免感染。

三、母婴阻断:守护下一代的健康防线

(一)孕期监测与评估

乙肝女性在备孕和孕期需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若孕期肝功能异常或病毒载量过高(>2×10⁵IU/mL),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此外,孕期还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预防早产、低体重儿等问题。

(二)分娩期的阻断措施

1.剖宫产vs顺产:过去认为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但目前研究表明,在规范阻断措施下,顺产与剖宫产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分娩方式主要根据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决定。

2.新生儿及时干预:婴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前者可快速中和体内病毒,后者则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这一措施被称为“双阻断”,是母婴阻断的核心步骤。

(三)哺乳期的注意事项

对于乳头无破损、婴儿已完成母婴阻断的乙肝母亲,一般可正常母乳喂养。但若母亲乳头破裂、出血,或婴儿口腔有破损(如溃疡、牙龈出血),建议暂停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此外,母亲在哺乳前需洗净双手,保持乳头清洁,降低感染风险。

四、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吗?科学解读常见误区

(一)日常生活接触的安全性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水或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共同进餐等都不会传染乙肝。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皮肤和黏膜,且唾液、汗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导致感染。因此,与乙肝患者正常交往无需过度恐慌。

(二)特殊场景的风险判断

1.共用餐具:理论上,若双方口腔均无破损,共用餐具不会传染乙肝。但为减少潜在风险,建议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家庭中有乙肝患者时。

2.蚊虫叮咬: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蚊虫叮咬会传播乙肝。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在蚊虫体内无法复制,且蚊虫叮咬释放的唾液量极少,不足以导致感染。

3.亲密接触:除性行为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亲密接触存在感染风险,需尽量避免。

五、预防乙肝:疫苗与健康管理双管齐下

(一)乙肝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我国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超过99%,显著降低了儿童乙肝感染率。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分别在0月、1月和6月各接种1针,完成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率达90%以上。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血液透析患者等),建议定期检测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低于10 mIU/mL,需补种疫苗。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拒绝非正规场所的纹身、打耳洞;避免不洁性行为。

2.定期体检: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和乙肝五项检查;乙肝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乙肝患者)需每半年检查一次,及时发现感染并干预。

3.保护肝脏:避免长期饮酒、滥用药物,减少对肝脏的损害;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健康体重。

六、消除歧视:用科学与理解对待乙肝患者

由于对乙肝传播的误解,许多患者在就业、婚恋、社交中遭受歧视,这不仅伤害患者的心理健康,也阻碍了乙肝防治工作的开展。事实上,乙肝患者只要接受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且大部分日常接触不会传染他人。社会应摒弃偏见,以科学态度认识乙肝,给予患者尊重与支持,共同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乙肝虽为常见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阻断和治疗手段,完全可以控制其传播与危害。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掌握母婴阻断方法、消除日常接触的误解,是每个人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关键。通过疫苗接种、规范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有能力筑起防线,让乙肝不再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

(张秀丽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