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窝在床头追剧,上班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八小时……当代人把“葛优躺”玩出了花样,却不知危险正悄悄靠近!在中医和骨病科门诊,每天都有患者扶着脖子“哀嚎”:“医生,我脖子僵得像机器人,转头都要‘卡壳’!”别以为这是小毛病,颈椎病一旦“贴贴”,分分钟让你体验什么叫“头大如斗”!今天就跟着中医和骨病科专家,揭开颈椎病的真面目,教你如何逃出它的“魔爪”!
一、颈椎病:身体拉响的“颈椎警报”
正常的颈椎就像灵活的弹簧,支撑着脑袋还能随意“摇头晃脑”。可当你沉迷“葛优躺”,颈椎就像被压变形的弹簧——先是僵硬、酸痛,接着头晕、手麻,严重时甚至走路像踩棉花,连筷子都拿不稳!中医把这归为“痹症”“项强”范畴,认为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西医则从解剖结构出发,指出是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惹的祸。不管哪种解释,都在提醒你:颈椎正在“求救”!
从结构上看,颈椎由7块骨头组成,周围包裹着肌肉、韧带和椎间盘,像精密的链条支撑头部。正常的颈椎有向前的生理曲度,能缓冲压力。但长期不良姿势会让曲度变直甚至反弓,椎间盘被挤压变形,骨质增生,压迫到周围的神经、血管,就像水管被堵住、电线被压断,各种症状自然找上门!
二、颈椎病的“罪魁祸首”大起底
(一)中医眼中的“致病内因”
1.肝肾亏虚:颈椎的“先天不足”
中医讲“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充盈时,筋骨才能强健。但熬夜、过度劳累、久病体虚,都会损耗肝肾精气。就像大树的根没了养分,枝干自然变得脆弱。老年人颈椎容易出问题,年轻人过早出现颈椎退变,都和肝肾亏虚脱不了干系。没了肝肾“撑腰”,颈椎稍受外力就“罢工”!
2.气血不足:颈椎的“能量危机”
长期久坐不动、缺乏锻炼,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节食、营养不良又会让气血生成不足。颈椎得不到气血滋养,就像手机电量告急,不仅肌肉无力,还容易受寒邪入侵。患者常感觉脖子发凉、僵硬,按摩热敷后才稍有缓解,这就是气血“罢工”的表现。
3.痰湿阻络:颈椎的“淤泥堵塞”
爱吃油腻甜食、不爱运动,会让体内痰湿丛生;长期低头又会加重气血瘀滞,痰湿与瘀血勾结,像淤泥一样堵塞经络。中医形容这类患者的颈椎“如裹湿布”,不仅酸痛,还伴有头晕、胸闷,仿佛脑袋被一团棉花裹住,昏昏沉沉。
(二)骨病科的“病理真相”
1.颈椎间盘退变:弹簧的“老化坍塌”
颈椎间盘就像骨头之间的“减震弹簧”,但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会让椎间盘承受巨大压力。随着年龄增长,弹簧里的“水分”(髓核)逐渐流失,弹性变差,甚至向外突出,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或脊髓。患者会出现手麻、胳膊疼,严重时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堪称颈椎的“坍塌危机”。
2.颈椎骨质增生:骨头的“异常生长”
为了维持颈椎的稳定性,身体会启动“自救模式”——在磨损的关节边缘长出骨刺(骨质增生)。这就像房子地基不稳时,主人在墙角砌砖块加固。但骨刺如果压迫到神经、血管,就会引发疼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有些患者转头时听到“咔咔”响,就是骨刺在“搞事情”!
3.颈部肌肉劳损:橡皮筋的“疲劳断裂”
长期低头看手机,颈部肌肉就像绷紧的橡皮筋,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肌肉纤维会撕裂、出血,形成瘢痕组织,失去弹性。患者会感觉脖子又酸又硬,像顶着一块大石头,连简单的扭头动作都困难,这就是肌肉在“哭诉”:我太累了!
(三)生活中的“隐形刺客”
1.“葛优躺”姿势:颈椎的“头号杀手”
窝在沙发上时,颈椎处于过度前屈状态,压力是直立时的3倍!刷半小时手机,相当于给颈椎“负重训练”。还有人趴着睡觉、歪头打电话,这些姿势都会让颈椎“扭曲变形”。就像把笔直的吸管反复弯折,迟早会折断!
2.久坐不动:颈椎的“慢性毒药”
上班族盯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几小时,学生低头写作业到深夜,颈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肌肉僵硬,血液循环变差。这就像汽车在原地空转,零件加速磨损。每隔1小时不活动,颈椎就离“生病”更近一步!
3.颈部受凉:颈椎的“雪上加霜”
夏天对着空调猛吹,冬天不戴围巾,寒邪会趁虚而入。中医说“寒性收引”,颈部肌肉遇冷收缩,血管痉挛,不仅加重疼痛,还会影响气血运行。就像给僵硬的关节浇了一盆冷水,直接“冻僵”!
三、中西医结合“自救”指南:摆脱颈椎病纠缠
(一)紧急缓解小妙招
1.中医外治法:快速止痛“法宝”
l 穴位按摩:用大拇指按揉风池穴(后脑勺下方凹陷处)、大椎穴(脖子下方最突出的骨头下方)、肩井穴(肩膀最高处),每个穴位按3-5分钟,酸麻胀痛感越强效果越好!这几个穴位就像身体的“止痛开关”,一按下去,脖子瞬间轻松。
l 艾灸驱寒:点燃艾条悬灸颈部疼痛处,让温热的艾气渗透到骨头缝里。艾灸能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特别适合受凉后脖子僵硬的人,就像给颈椎来了场“热疗SPA”。
l 中药热敷:用艾叶、川芎、防风等中药材煮水,浸湿毛巾热敷颈部。这些药材能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热敷15分钟,僵硬的脖子立马“解冻”。
2.西医应急处理
疼痛难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止痛;肌肉紧张严重的,搭配肌松药缓解。也可以使用颈托固定颈部,减轻颈椎压力,就像给脖子打了个“石膏绷带”,强制它休息。
(二)专业治疗方案
1.中医辨证论治:从根源调理
l 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肾阴虚)或金匮肾气丸(肾阳虚)滋补肝肾,搭配杜仲、桑寄生等强筋健骨的药材。就像给大树施肥,让颈椎重新“枝繁叶茂”。同时,还可配合针灸疗法,选取肾俞、肝俞等穴位,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
l 气血不足型:采用八珍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补血,气血双补。再加入葛根、桂枝等药物,解肌通络,改善颈部气血运行。此外,中药熏蒸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药力渗透皮肤,直达病所,缓解颈部疼痛。
l 痰湿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化痰祛湿,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同时,可进行拔罐治疗,在颈部疼痛部位拔罐,能有效祛除痰湿、疏通经络,让颈部不再像裹着湿布般难受。
2.骨病科对症治疗:精准“修复”
l 药物治疗:对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疼痛、麻木的患者,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促进神经修复;炎症明显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反应;肌肉痉挛严重的,使用乙哌立松等肌松剂缓解肌肉紧张。
l 物理治疗:颈椎牵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还有超声波治疗、中频电疗等,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
l 手术干预:当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出现大小便失禁、严重的肢体无力等脊髓受压症状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通过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稳定颈椎。
3.中西医结合:1+1>2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例如,西医的颈椎牵引配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既能拉开椎间隙,又能放松颈部肌肉、疏通经络;中医的中药调理体质,结合西医的物理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加快病情恢复,减少复发几率。
(三)日常保养秘籍:让颈椎远离“危机”
1.姿势“矫正术”:给颈椎“正形”
l 保持正确的坐姿,背部挺直,肩部放松,电脑屏幕中心与眼睛保持同一水平,避免长时间低头看屏幕。站立时挺胸收腹,不要弯腰驼背。
l 睡觉时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材质软硬适中,能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侧卧时,枕头要能填满耳朵到肩膀的空隙;仰卧时,枕头要放在颈部后方,而不是后脑勺下面。
2.颈椎“健身操”:给肌肉“充电”
l 米字操:缓慢地用头在空中写“米”字,每个方向停留3-5秒,活动颈椎各个方向。
l 耸肩运动:双肩缓慢向上耸起,保持2-3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可增强肩部和颈部肌肉力量。
l 靠墙站立:后脑勺、肩部、臀部、脚后跟紧贴墙壁,保持5-10分钟,每天练习几次,有助于矫正姿势,锻炼颈部肌肉。
3.饮食“加油站”:给颈椎“补营养”
l 中医认为,可多吃补肝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黑豆等,以强筋健骨。
l 西医强调补充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虾皮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多吃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鸡爪等,可增强椎间盘的弹性。
4.颈部“保暖术”:给颈椎“加衣”
无论冬夏,都要注意颈部保暖。夏天避免空调、风扇直吹颈部;秋冬季节可佩戴围巾,防止寒邪入侵,减少颈部肌肉痉挛和疼痛的发生。
别再让“葛优躺”毁掉你的颈椎!只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从日常姿势、运动、饮食入手,就能让颈椎远离病痛。和颈椎病说拜拜,重新拥有灵活自如的脖子,尽情享受健康生活!
(钱如月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省中医院迎宾院区骨病科 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