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往往在清晨起床或洗漱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部出现异常,表现为面部呆板、闭目不全、额头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这一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在中医治疗中,针灸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一、面瘫的分期与治疗原则
面瘫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通常在发病的前一周内,此时周围神经处于急性水肿期,症状逐渐加重。恢复期则是急性期过后,面部症状开始逐渐恢复的阶段。
在急性期,由于邪气侵袭尚浅,面部症状并不严重,针灸治疗时应采用少而浅的取穴原则,结合体针和面针的方法。常用穴位包括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面部取穴尽量少或者不取,以避免加重神经水肿。
随着病情进入恢复期,面部取穴可以逐渐增加,采用直刺和透刺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穴位有阳白、攒竹、四白、人中、迎香、颧髎等,同时配合四肢远端的穴位如太冲、合谷等。刺激手法一般选择平补平泻,不建议使用电针,以免出现倒错反应。
二、早期介入针灸的优势
促进神经恢复:针灸能够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神经水肿的消退,从而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介入针灸可以更早地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症状:针灸能够缓解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僵硬、嘴角歪斜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可以更早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缩短病程:通过针灸治疗,可以加速面瘫的恢复过程,缩短病程。早期介入针灸可以更早地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回归正常生活。
预防并发症:面瘫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面部肌肉萎缩、面部感觉异常等并发症。早期介入针灸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面部功能。
三、针灸治疗面瘫的妙招
除了常规的针灸治疗方法外,中医还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针灸妙招,如甩针挂钩、三睑法、两点四周、眼针法和电针法等。这些方法在面瘫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甩针挂钩:通过甩针和挂钩的方式,刺激面部皮肤,促进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恢复。
三睑法:针对眼睑无法闭合的患者,通过精准的穴位针刺,恢复眼睑的正常闭合功能。
两点四周: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从四白、翳风两穴开始,通过透刺的方法,刺激面部多个穴位,提高治疗效果。
眼针法:通过针刺眼部特定区域,刺激眼部神经,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电针法: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电刺激,增强针灸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防寒保暖:避免面部受凉,外出时佩戴口罩,远离空调和风大的地方。
按时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心情愉快:保持积极的心态,对疾病的恢复非常有利。
配合其他治疗:针灸治疗可以配合热敷、艾灸、营养神经药物等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面瘫的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早期介入可以事半功倍。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和独特的针灸妙招,结合患者的注意事项,可以加速面瘫的恢复过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晓慧 南乐县中医院 内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