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听力损失的预防与康复护理

2025-01-20 18: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听力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良好的听力不仅影响日常交流,还与认知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然而,全球约有4.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WHO数据),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听力损失可能由遗传、衰老、噪声暴露、疾病或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部分情况可以预防,而早期干预和科学康复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系统介绍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康复护理方法,帮助公众提高听力保护意识,并指导听障人士及家属正确应对听力问题。

二、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

听力损失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性三类,其病因各异:

1.传导性听力损失

由于外耳或中耳结构异常阻碍声音传导,常见原因包括:

耳垢堵塞:过多耳垢(耵聍)阻塞耳道。

中耳炎:儿童高发,积液或感染影响听小骨振动。

鼓膜穿孔:外伤、感染或气压骤变(如潜水、飞行)导致。

耳硬化症:听小骨固定,影响声音传递。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受损,多不可逆,原因包括:

噪声暴露: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音(如工厂、耳机音量过大)。

衰老(老年性聋):毛细胞自然退化,60岁以上人群高发。

药物耳毒性: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听力急剧下降,可能与病毒感染或血管病变有关。

3.混合性听力损失

同时存在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如慢性中耳炎合并噪声性聋。

三、听力损失的预防措施

1.避免噪声伤害

控制音量: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60%,时长≤60分钟/天)。

佩戴防护装备:在嘈杂环境(工地、演唱会)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

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噪声,确保符合安全标准(≤85分贝/8小时)。

2.保持耳部卫生

正确清理耳垢:避免用棉签深入耳道,可定期用温水冲洗或就医清理。

预防中耳炎: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涕,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

3.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影响内耳微循环。

戒烟限酒:尼古丁和酒精可能加剧听力下降。

补充营养素:维生素B12、叶酸、镁等对听力有保护作用。

4.高危人群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避免语前聋)。

4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查听力,尤其有家族史者。

四、听力损失的康复护理

1.医学干预

传导性听力损失:可通过手术(如鼓膜修补、听小骨重建)或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治疗中耳炎)。

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就医,激素、扩血管药物可能有效。

2.助听设备

助听器:适用于轻-中度听力损失,需专业验配。

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极重度聋,尤其儿童语前聋患者。

骨导助听器:用于外耳/中耳畸形患者。

3.听觉训练与语言康复

成人:通过听力训练(如辨音练习)提高助听设备使用效果。

儿童:早期干预结合语言康复训练,避免影响言语发育。

4.心理与社会支持

听障人士易产生孤独感,家属应耐心沟通,鼓励参与社交活动。

加入听力康复协会,获取最新资讯和互助资源。

五、结语

听力损失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康复,多数人可以维持良好的听觉功能。公众需提高护耳意识,避免噪声伤害,并关注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及时就医、合理使用助听设备,结合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恢复交流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保护听力,从今天开始!

(王少英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