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ICU),总有一些生死时速的抢救场景令人惊心动魄。其中,急性喉头水肿引发的窒息危机,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 “生命绞杀”,而抢救的关键,浓缩在短短 4 分钟内。这 4 分钟,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也考验着医护团队的专业与应变能力。
无声的 “生命绞索”:急性喉头水肿的危机本质
喉头,这个连接鼻腔、口腔与气管的关键通道,直径仅 3-5 厘米,却掌控着呼吸与发声的命脉。正常情况下,它像精密的阀门,让空气自由进出,保障生命的延续。但当急性喉头水肿发生时,黏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如同被无形之手注入液体,迅速肿胀,原本宽敞的气道被压缩成狭窄的缝隙。
导致急性喉头水肿的原因多种多样。过敏反应是常见的 “罪魁祸首”,食物中的花生、海鲜,药物中的抗生素,甚至空气中的花粉,都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炎症介质,促使喉头组织快速水肿。感染因素同样不可小觑,病毒、细菌的侵袭会引发喉部急性炎症,导致水肿。此外,外伤、手术刺激等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当喉头水肿进展到一定程度,患者的气道内径会缩小 50% 以上,呼吸阻力剧增,氧气难以进入肺部,窒息风险直线上升。
与死神赛跑:黄金 4 分钟的生死较量
从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症状到陷入不可逆脑损伤,留给抢救的时间通常只有 4 分钟。这是因为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一旦缺氧超过 4 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开始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脑损伤,即便最终挽回生命,也可能面临严重的后遗症。
在这分秒必争的 4 分钟里,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会争分夺秒展开抢救。首先是快速识别,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喘鸣音等典型症状,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能迅速判断病情,启动抢救预案。接着,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试图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但这往往只是权宜之计。更关键的是建立人工气道,紧急情况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成为 “救命稻草”。气管插管需要将一根特制的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保持气道通畅;而气管切开则是在颈部切开气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这两项操作都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稍有不慎就可能错过最佳时机。
在实际案例中,一名因海鲜过敏引发急性喉头水肿的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时,已经出现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的症状。医护人员迅速反应,在 1 分钟内完成吸氧、心电监护等基础操作,2 分钟内准备好气管插管设备。然而,由于患者喉头水肿严重,第一次插管未能成功。千钧一发之际,经验丰富的主任果断决定进行气管切开,在第 3 分 30 秒时成功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最终脱离生命危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生动诠释了 “黄金 4 分钟” 的重要性。
预防与自救:远离窒息威胁
面对急性喉头水肿的凶险,预防和自救同样关键。对于已知过敏体质的人群,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过敏原,避免接触。在使用药物前,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皮试。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花粉、尘螨等常见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
如果在户外或家中突发喉头水肿症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呼吸急促,加重缺氧。尝试缓慢深呼吸,尽可能吸入更多氧气。如果身边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可以按照说明书使用,减轻喉部炎症。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位置,为救援争取时间。
急性喉头水肿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随时可能威胁生命安全。了解其发病机制、掌握黄金 4 分钟的抢救要点,做好预防和自救措施,不仅是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责任,也应该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健康知识。只有这样,当危机来临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命安全,在窒息边缘抢回生的希望。
(赵文鹏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