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胸痛到心衰:重症医学科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全记录

2024-10-12 12: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灯光刺破黑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寂静。52 岁的张先生被推进抢救室,他捂着胸口,额头布满冷汗,脸色惨白如纸。“医生,我胸痛得厉害,感觉像有人在使劲压着胸口!” 张先生艰难地挤出这句话。这看似普通的胸痛,实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警报 —— 急性心肌梗死正悄然来袭。

夺命信号:胸痛背后的危机
急性心肌梗死,俗称 “心梗”,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而坏死。冠状动脉就像给心脏供血的 “高速公路”,一旦这条 “路” 被血栓完全堵死,心脏这个 “发动机” 就会因得不到血液和氧气而 “罢工”。而胸痛,正是心脏发出的最直接求救信号。

多数患者描述胸痛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下颌、颈部。但并非所有心梗都表现为典型胸痛,有些患者可能仅出现上腹痛、牙痛,甚至无症状,这也使得心梗的误诊率居高不下。张先生的症状相对典型,但从胸痛到心衰的发展速度,远超常人想象。

生死时速:黄金 120 分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从发病到开通堵塞血管的 “黄金 120 分钟” 内,每拖延 1 分钟,就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亡。急诊医生迅速为张先生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 ST 段抬高,这是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与此同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也在紧张进行,肌钙蛋白等指标迅速升高,进一步确诊了病情。

在明确诊断后,抢救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但存在出血风险,且开通血管的成功率相对较低;PCI 则是通过在堵塞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快速恢复血流,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考虑到张先生的病情,抢救团队决定为他实施 PCI。

生命防线:重症医学科的 “生死博弈”
张先生被紧急送往导管室,心内科医生熟练地将导丝穿过堵塞的血管,成功植入支架,血流恢复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衰风险,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满足身体需求。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失去收缩功能,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大量血液淤积在肺部和体循环,导致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张先生在术后不久,就出现了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心衰表现,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血压也开始不稳定。

他随即被转入重症医学科(ICU),这里是危重患者的 “生命堡垒”。ICU 团队立即为张先生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况;同时,通过持续的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观察他的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药物治疗方面,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科技护航:重症监护的 “智慧大脑”
在 ICU,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抢救生命的关键力量。除颤仪随时待命,应对可能出现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床旁超声心动图能够实时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设备则帮助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这些设备如同医生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为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多学科协作也在这场抢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内科医生负责后续的冠状动脉治疗和康复方案制定;心脏康复科医生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营养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康复之路:从生死边缘到回归生活
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张先生的心衰症状逐渐缓解,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他开始接受心脏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床上活动到逐渐增加的有氧运动,身体机能在一步步恢复。医生反复叮嘱他,出院后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急性心肌梗死从胸痛到心衰的过程,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重症医学科的全力抢救,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先进的设备,更离不开团队的紧密协作和对生命的敬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心梗的症状,重视胸痛信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心梗的关键。记住,你的每一个健康选择,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守护。

 

 

(杨新娟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