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设备,可复用医疗器械的科学处理同样至关重要。这些经过严格处理后再次投入使用的器械,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那么,手术后使用的可复用医疗器械究竟是如何处理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它们“重生”的全过程。
一、回收与分类:“退役”器械的第一步
当手术结束,使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械会被专门的人员收集起来,放入特定的回收容器中。这些容器通常带有密封装置,以防止器械上残留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泄漏,避免交叉感染。随后,这些器械会被转运至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
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要对回收的器械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器械,其材质、结构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例如,腰椎穿刺针、镊子等尖锐器械会被单独放置,防止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划伤工作人员;而腹腔镜等精密复杂的器械,则会被小心翼翼地分开,以避免碰撞损坏。
二、清洗:去除污垢与细菌的基础环节
清洗是可复用医疗器械处理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去除器械表面和内部管道中的血液、组织残渣、分泌物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为后续的消毒灭菌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进行的是预清洗。在器械回收后,工作人员会尽快对其进行初步冲洗,利用流动水和软毛刷去除器械表面较大的污垢和残留物。预清洗可以防止污染物干涸在器械表面,增加后续清洗的难度。
接着是机械清洗或手工清洗。对于结构简单、耐磨损的器械,常采用机械清洗的方式。将器械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中,机器会按照设定的程序,依次进行预洗、主洗、漂洗、消毒和干燥等步骤。主洗过程中,会加入专用的清洗剂,通过高温、高压水流以及清洗剂的化学反应,彻底分解和去除污垢。而对于结构复杂、有缝隙或管道的器械,如手术吸引管、内镜等,则需要进行手工清洗。工作人员会使用专用的清洗刷,仔细刷洗每一个角落,确保无任何残留。
三、检查与保养:保障器械性能
清洗后的器械会被送入检查包装区。在这里,工作人员会对器械进行细致的检查。他们会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查看器械表面是否有划痕、缺口,关节是否灵活,咬合是否紧密,功能是否正常。一旦发现有损坏的器械,会立即进行维修或报废处理,以确保每一件进入手术台的器械都能正常发挥作用。
检查合格的器械还需要进行保养。对于金属器械,会涂抹专用的润滑剂,防止生锈,保证器械的灵活性;对于光学器械,如腹腔镜镜头,会进行特殊的维护,确保其清晰度和成像质量。保养完成后,器械会被放入合适的包装材料中,如灭菌袋、硬质容器等。包装过程同样严格,要确保包装密封完整,防止灭菌后再次受到污染。
四、灭菌:消灭所有微生物的终极关卡
灭菌是可复用医疗器械处理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其目的是杀灭器械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芽孢等,确保器械达到无菌状态。目前,医院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
压力蒸汽灭菌是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器械。将包装好的器械放入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在高温(通常为121℃或132℃)、高压的蒸汽环境下,持续一定时间,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则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器械,如电子仪器、橡胶制品等。环氧乙烷气体能够穿透器械的各个部位,与微生物发生烷基化反应,破坏其新陈代谢,达到灭菌目的。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速度快、环保,适用于精密、不耐高温高湿的器械,它利用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破坏微生物的结构,实现快速灭菌。
五、储存与发放:随时待命投入使用
灭菌后的器械会被送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这里的环境要求十分严格,需要保持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洁净,以确保器械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当临床科室需要使用器械时,消毒供应中心会根据申请单,将相应的无菌器械发放出去。在发放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器械的名称、规格、灭菌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从回收、分类、清洗、检查保养、灭菌到储存发放,可复用医疗器械的每一步处理都凝聚着众多工作人员的专业与严谨。正是这些严格规范的处理流程,保障了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也让医疗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
(范艳君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