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器械的“重生”之旅:揭秘可复用器械的清洗消毒全流程

2024-10-07 17: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结束后,沾染血液、组织碎屑的金属器械如何实现“无菌重生”?这背后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精密操作。从手术台到无菌间,每件器械需经历十大环节,每个步骤都关乎患者安全。

一、回收转运:争分夺秒的“急救”

黄金1小时原则

器械使用后15分钟至1小时内必须完成预处理。未及时处理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凝固,形成生物膜(一种黏附在器械表面的细菌团块),使后续清洗难度增加50%以上。

密闭运输防污染

污染器械需放入带盖的密闭容器,避免交叉污染。特殊感染器械(如气性坏疽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双层密封,标注“高度危险”标识。

二、分类预处理:精准分诊的“分诊台”

三级分类标准

关键器械:直接接触血液或无菌组织(如手术刀、镊子),需灭菌处理。

半关键器械:接触黏膜(如胃镜、喉镜),需高水平消毒。

非关键器械:接触完整皮肤(如听诊器),常规清洁即可。

精细拆解

关节类器械需拆卸至最小单元,如腹腔镜器械的剪刀头、密封圈需单独处理。管腔器械(如吸引管)需用专用刷头反复冲洗,避免堵塞。

三、清洗消毒:去污除菌的“深度SPA”

多酶清洗剂破壁

使用含蛋白酶、脂肪酶的多酶清洗剂,在40℃水温下浸泡10分钟,可分解98%的有机污染物。精密器械需手工刷洗,避免超声波清洗导致的损伤。

机械清洗“三步走”

预洗:去除大颗粒污染物。

主洗:加入碱性清洗剂,水温升至60℃进行化学去污。

终末漂洗:使用电导率≤15μS/cm的纯化水,避免残留物刺激患者黏膜。

湿热消毒“双保险”

清洗后器械需在90℃下消毒5分钟,或采用75%乙醇擦拭消毒,确保微生物杀灭率≥99.9%。

四、检查包装:品质把控的“质检关”

放大镜下的“找茬”

使用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关节、齿牙处,确保无血渍、水垢残留。带电源器械需测试绝缘性能,避免漏电风险。

无菌包装“三重防护”

初包装:医用皱纹纸包裹器械。

中包装:无纺布袋二次封装。

外包装:纸塑袋密封,标注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等信息。

特殊器械“定制方案”

腹腔镜器械需用硅胶垫固定,防止运输中碰撞;显微手术器械需使用定制托盘,避免精密部件变形。

五、灭菌存储:终极屏障的“炼金术”

灭菌方式“量体裁衣”

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器械的首选,134℃下灭菌4分钟可杀灭所有微生物。

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内镜、橡胶制品,灭菌温度55℃,需通风解析12小时以去除残留。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腔镜器械的快速灭菌方案,灭菌周期仅需1小时,但不适用于长管腔器械。

无菌存储“黄金法则”

灭菌包需离地20cm、离墙5cm存放,有效期根据包装材料而定:

棉布包装:有效期14天(湿度≤70%时)。

纸塑包装:有效期90天。

追溯系统“全程护航”

每个包制定身份证二维码,记录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全流程数据。一旦发生感染事件,可追溯至具体锅号锅次和操作人员。

六、科技赋能:智能化时代的“消毒革命”

自动化清洗线

部分三甲医院引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成预洗、酶洗、漂洗、消毒、干燥功能,清洗合格率达99.99%。

生物膜监测仪

通过ATP荧光检测技术,15秒内判断器械表面微生物残留量,灵敏度比传统培养法高100倍。

从手术台到下一次使用,每件器械需经历至少12小时的“重生”周期。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让手术器械的复用安全系数达到99.9999%。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下一次手术时,患者手中的器械或许已“浴火重生”数十次,但每一次都如崭新般无菌可靠。

(范艳君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