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手术无痛说起,带你认识麻醉

2025-05-31 19: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学领域,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手段,而麻醉则如同手术过程中的“隐形守护者”,让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极大地减轻了手术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今天,就让我们从手术无痛说起,深入了解麻醉的相关知识。

一、麻醉的起源与发展

麻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减轻疼痛,如用酒精、草药等让患者失去意识。然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麻醉始于19世纪。1846年,美国牙医威廉·莫顿首次在公众面前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这一事件标志着麻醉学的诞生。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常见麻药种类及效果差异

麻药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

(一)局部麻醉药

利多卡因:应用广泛,起效快,作用时间适中,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

普鲁卡因:毒性较小,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丁卡因:麻醉效果强,但毒性也较大,常用于表面麻醉。

(二)全身麻醉药

丙泊酚:具有起效快、苏醒迅速的特点,常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适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

氯胺酮:具有镇痛作用强的特点,常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诱导。

不同的麻药在效果、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哪种麻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三、麻醉方式的多样性与选择

当前临床的麻醉方式从局部麻醉到全身麻醉均保持有较高的采用率,每种麻醉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主要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患者手术部位局部组织,针对神经进行麻痹,使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局部疼痛症状迅速得到控制。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在临床具备较广的使用率,主要运用在小型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如拔牙、皮肤切割等。其优点是麻醉药物用量少,可以减少麻醉药物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且便于患者在手术后短时间内进行恢复,降低麻醉风险。

(二)表面麻醉

表面麻醉主要指将麻醉药物直接涂抹在患者皮肤表面进行麻醉,通常运用在皮肤检查以及局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且麻醉费用较低。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主要有局部麻醉药膏以及喷剂等。表面麻醉作用速度快,但麻醉深度相对较浅,通常适用于需要进行表层以及浅层组织的麻醉,而不适用于对深层组织的麻醉。

(三)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通过静脉给药或者吸入麻醉用药,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进入睡眠状态,失去意识以及对疼痛的感知,主要运用在大型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如外科手术以及脑部手术等。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包括芬太尼、丙泊酚等。全身麻醉虽然可以充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程度,确保术中各方面操作顺利开展,但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四)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达到麻醉的效果。该麻醉方式同样作用速度快,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

在实际临床麻醉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麻醉方案,需要结合患者手术特点以及手术医生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同时需要考虑麻醉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麻醉过程中的管理

麻醉过程中的管理至关重要,需要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护士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

(一)麻醉诱导

这是全身麻醉的第一步,患者将被给予镇静、镇痛和肌肉松弛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确保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适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二)维持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反应,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这通常需要使用监测设备,如心电图、血压计、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三)呼吸管理

在全身麻醉中,患者的呼吸通常会被机器控制,以确保足够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力等,以确保呼吸功能正常。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问题,如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麻醉医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增加氧气供应、调整呼吸机参数等。

(四)循环管理

全身麻醉会影响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情况,如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以确保循环功能稳定。如果患者出现循环问题,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麻醉医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增加液体输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五)体温管理

在全身麻醉中,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麻醉药物、手术操作、环境温度等。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如使用体温监测仪、调整手术室温度等,以确保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患者出现低体温,麻醉医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如使用保温毯、静脉输注温热液体等。

(六)手术结束

当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需要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使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呕吐、低血压、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一)并发症类型

呕吐:部分患者由于进食较多,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反流等症状。

低血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会注射麻醉药品,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血压降低的情况。

过敏反应:麻醉药品可能引起过敏,抵抗力较差、易过敏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

呼吸抑制:麻醉药品有呼吸抑制的效果,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减弱,导致出现缺氧的情况。

神经损伤:在麻醉过程中,麻醉针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导致患者感觉到异常的疼痛。

(二)预防措施

术前禁食:患者在麻醉之前,应避免摄入食物,手术后可以适量进食,为身体补充能量。

术前检查:在进行麻醉前要检查身体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可以预防不良反应。

制定麻醉计划: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免用药过多,引起不适。

严格监测:麻醉过程中,通常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率,如果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应用药物:针对可能的并发症,可以使用抗恶心的药物减少麻醉中出现的恶心症状。

(三)处理方法

减少剂量: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减少麻醉药品的剂量,以此减少不良反应。

停止麻醉:麻醉时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建议及时遵医嘱停止麻醉,一般可以有效改善不适。

口服药物: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止麻醉后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片、盐酸苯海拉明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药物缓解过敏症状。

吸氧:如果患者呼吸减弱,通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吸氧的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静脉注射药物:出现低血压的情况时,建议停止麻醉,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帮助血压恢复正常。

六、麻醉的神奇作用原理

麻醉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药物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手术或诊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一)局部麻醉药作用原理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能暂时、完全、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局部的痛觉暂时消失。

(二)全身麻醉药作用原理

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则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的意识可逆性地消失,同时感觉和反射也相应受到抑制。具体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摄取,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与神经递质竞争受体或影响受体功能,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部位,达到镇痛、催眠、遗忘和肌肉松弛的效果;部分麻醉药物还具有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有助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平稳的生命体征。

七、无痛麻醉相关内容

(一)无痛麻醉的常见方式

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果。这种麻醉方式起效快,患者能快速进入麻醉状态,且麻醉深度较容易控制,常用于短小手术或检查,如无痛胃肠镜检查等。

吸入麻醉:患者通过吸入麻醉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剂来达到麻醉效果。吸入麻醉具有麻醉诱导和苏醒迅速、对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常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精确控制麻醉气体的浓度,以确保患者处于合适的麻醉状态,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

局部麻醉: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的局部部位,使该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从而达到麻醉效果。局部麻醉操作相对简单,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小,常用于浅表手术,如皮肤肿物切除等。根据手术部位和需求的不同,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不同的局部麻醉方法。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特定间隙,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使相应区域产生麻醉效果。椎管内麻醉常用于下腹部、下肢等部位的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等优点,但对患者的体位有一定要求,且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头痛等,需要麻醉医生密切观察和处理。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的周围,暂时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效果。神经阻滞麻醉可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神经进行阻滞,如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等。这种麻醉方式能提供较好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同时对患者的全身影响较小。

(二)无痛麻醉的适用场景

常见的无痛诊疗有: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无痛取环、无痛诊刮、无痛宫腔镜、无痛纤支镜等。

(三)无痛麻醉前后的注意事项

麻醉前:如实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过敏史;用药史;全身系统疾病等;严格执行麻醉前的禁食禁饮;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等;高血压患者于检查当日早晨服用降血压药物(可用少许温开水送服);有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及近期有无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需提前告知;如感冒、咳嗽、发烧请告知,感冒痊愈后一周方可检查;有家属陪同。

麻醉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适当吃小米粥、南瓜汤等易消化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八、麻醉对身体的潜在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麻醉对身体的潜在影响

短暂的记忆丧失和精神混乱:无痛麻醉可能会导致短暂的记忆丧失和精神混乱,这是因为麻醉药物会暂时影响大脑的功能。大多数病人在麻醉后的几小时内就能恢复正常。

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虽然较为罕见,但有些病人在麻醉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这主要是麻醉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过敏反应:在极少数情况下,病人可能会对麻醉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的麻醉并发症。

(二)打麻药的注意事项

禁饮禁食:术前禁饮如清水、无渣果汁、碳酸饮料、清茶、黑咖啡等2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禁食对于麻醉的安全非常重要,患者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容易引起麻醉时的呕吐、误吸,轻则吸入性肺炎,重则窒息而亡。

口腔卫生:术前做好口腔卫生,因为全麻时的气管插管会将口腔细菌带入气管及肺,如果口腔卫生没有做好,会大大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禁烟:对于吸烟的患者,麻醉前需要禁烟至少2周,因为吸烟会增加气道的敏感性,在麻醉过程中大大增加气道的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体格检查:麻醉前,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所选麻醉方式做相应的体格检查,比如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会检查患者的张口度,有没有松动牙齿及脖子活动度等,充分评估患者有无困难气道。

告知病史:患者还需告知麻醉医生既往有无做过手术、麻醉,有无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有无家族遗传病史等,既往有没有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哮喘等特殊病史,以及目前所使用的药物等,这些都和麻醉安全息息相关。

九、结语

麻醉作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了解麻醉的起源与发展、常见麻药种类及效果差异、麻醉方式的多样性与选择、麻醉过程中的管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神奇作用原理、无痛麻醉相关内容以及对身体的潜在影响及注意事项,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麻醉。在面对手术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麻醉技术也将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彭程 南阳市中医院 手术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