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的导管室依然灯火通明,显示器上蜿蜒的脑血管影像如同生命之河在流淌。我握着微导管的手心微微发汗,这是今晚的一台急诊取栓手术。76岁的王大爷原本在家过着含贻弄孙的幸福生活,当夜幕降临准备入睡,他的右侧肢体突然不能移动了,想喊隔壁屋的家人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就这样毫无征兆的“中风”了。“中风”有叫“卒中”,非常形象的展示出这个疾病,是猝不及防的被打中的意思。当然,这也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幸运的是王大爷被家属第一时间送至医院,经过脑血管造影证实了,王大爷的偏瘫和失语是左侧大脑中动脉栓被血完全堵塞引起的。右侧肢体已经瘫痪,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在加速脑细胞的死亡。在DSA影像引导下,取栓支架像精巧的捕手,准确捕获了那条致命的血栓。当暗红色的血栓被取出,显示器上突然绽放的血流如同生命之花重新盛开——这样的场景,在我的从医生涯中已无数次上演。经过急诊取栓,王大爷的瘫痪肢体和语言也有了明显的恢复。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神经介入医师都在做哪些工作。
一、脑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脑血管系统堪称人体最精密的输水管道网,平均每人大脑内密布着长达650公里的血管。当这个系统出现故障,就可能引发脑卒中——这个被称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疾病,每6秒就会夺走一条生命。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有三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如同水管被杂质堵塞,血栓阻断脑血流引发脑组织坏死
脑动脉瘤:血管壁上的"气球样"膨出,破裂时死亡率高达30-40%
脑血管畸形:先天性的异常血管团,随时可能破裂出血
传统开颅手术需要锯开颅骨、牵拉脑组织,创伤大恢复慢。而介入治疗通过股动脉2毫米的穿刺点,用头发丝粗细的微导管直达病灶,这种"微创革命"彻底改变了脑血管病的治疗格局。
二、血管内的"特种兵作战"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导航下,介入医生如同手握GPS定位的拆弹专家。常用技术手段包括:
1. 急性脑梗死取栓术: 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黄金救治时间窗已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取栓支架展开时像撑开的伞骨嵌入血栓,配合负压抽吸导管,最快可在30分钟内实现血管再通。最新临床研究显示,及时取栓可使54%的患者获得功能独立。
2. 脑动脉狭窄支架或球囊血流重建:长期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斑块形成,在此基础上可以造成动脉管腔狭窄、脑血流严重下降,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面对脑动脉狭窄,可以通过介入技术,把球囊扩张支架系统精准放置在狭窄处,做球囊扩张或者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从而从根本上把这类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去除,远离脑梗。
3. 脑动脉闭塞开通血流重建:在脑动脉狭窄没有及时得到规范处理,可能狭窄的动脉形成闭塞状态。大部分脑动脉闭塞都会导致严重脑卒中发病,极少数患者由于自身脑循环的代偿功能发挥作用,可以勉强维持闭塞动脉供血区域的脑血流在最低限度,这类患者在任何细微的身体状况不佳时就会再次出现严重的脑卒中。对于这样的患者经过全面细致评估,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手段实现再次开通闭塞的动脉,从而为患者挽救一条重要的生命通道。
4. 脑动脉瘤栓塞术: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医生会填入铂金弹簧圈形成"金属网兜",或放置密网支架重塑血管。对于宽颈动脉瘤,可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复合技术,就像在血管内搭建微型脚手架。
5. 脑血管畸形栓塞术:通过超选择性插管将液态栓塞剂注入畸形团,如同用特制胶水封堵异常血管。对于复杂的动静脉畸形,可能需要分期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在复合手术室,介入治疗可与显微镜手术协同作战。如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深入脑干,可以先用介入栓塞主要供血动脉,再行精准显微切除,最终化险为夷。
三、技术革命重塑治疗疆界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游戏规则:自动化的CT灌注分析软件可在5分钟内完成缺血半暗带评估,血管三维重建系统能自动测量动脉瘤形态参数。应用AR导航系统可以完成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栓塞,虚拟影像与真实血管完美重合,手术时间缩短40%。
新材料的发展令人惊叹:表面修饰肝素涂层的支架可降低再狭窄风险,温敏型水凝胶栓塞剂能在体温下精准凝固,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可能实现"靶向纳米机器人"治疗,让微型医疗设备在血管内自主巡航修复损伤。
但技术飞跃始终需要人文温度的平衡。面对87岁高龄患者家属的犹豫,我们需要用三维打印模型直观展示动脉瘤破裂风险;当年轻妈妈担心造影剂影响哺乳时,最新的等渗对比剂已能确保安全。每个治疗决策都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响。
从最初的球囊扩张到如今的智能取栓,介入医学用毫米级的突破守护着生命的疆界。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当凌晨手术结束,看到患者逐渐恢复活动的手指,那一刻的感动胜过所有技术成就。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控制高血压、调节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定期筛查,才是守护脑血管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条与死神竞速的赛道上,医患携手方能跑赢时间。
(杜汉军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