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祸、高空坠落等意外发生时,急救车鸣笛声划破夜空,车内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悄然展开。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救援中,除了急救医生,还有一群"隐形守护者"——创伤麻醉医生,他们用精准的技术和冷静的判断,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本文将揭开急救车上创伤麻醉的神秘面纱。
一、急救车上的"时间战场"
1. 黄金1小时:创伤救治的生死线
医学研究表明,严重创伤患者若能在1小时内接受手术,存活率将提升3倍。急救车从抵达现场到送达医院,平均耗时约30分钟,这意味着麻醉医生需在途中完成术前评估、药物准备和急救措施。
2. 创伤麻醉的"移动ICU"
急救车虽小,却配备了麻醉医生的全套"武器":
(1)气道管理工具: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导管,用于快速建立人工气道;
(2)血管通路设备: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包,1分钟内完成输液通道建立;
(3)急救药物:短效麻醉药(如丙泊酚)、镇痛药(如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应对休克、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
案例:某建筑工地高空坠落患者,急救车上出现创伤性休克,麻醉医生通过超声引导快速建立颈内静脉通路,泵入血管活性药物,将血压从60/40mmHg提升至90/60mmHg,为后续手术争取了关键时间。
二、创伤麻醉的三大核心技术
1. 气道管理:呼吸的"生命通道"
(1)清醒气管插管:对于饱胃或颈椎损伤患者,麻醉医生通过局部麻醉咽喉部,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完成插管,避免误吸风险;
(2)环甲膜穿刺:当气道完全梗阻时,用注射器针头穿刺环甲膜建立临时通气,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
2. 容量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管理
(1)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避免大量输液,采用小剂量晶体液(如乳酸林格液)维持血压,减少出血风险;
(2)自体血回输:通过自体血回收机,将患者术中出血过滤、洗涤后回输,既节省血源又避免输血反应。
3. 疼痛控制与镇静:减少应激反应
(1)神经阻滞技术:如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可快速缓解下肢骨折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2)右美托咪定:一种新型镇静药,能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同时保持可唤醒状态,便于术中沟通。
三、创伤麻醉的"极限挑战"
1. 环境限制:颠簸中的精准操作
急救车行驶中,麻醉医生需在剧烈颠簸下完成静脉穿刺、超声引导等操作。例如,在时速80公里的急救车上,医生通过头灯照明和超声引导,为一名脾破裂患者完成中心静脉穿刺,误差不超过2毫米。
2. 信息不足:边评估边决策
与手术室不同,急救车上无法进行全面术前检查。麻醉医生需根据患者伤情、生命体征和急救人员反馈,快速制定麻醉方案。例如,对于多发伤患者,优先选择全身麻醉以控制气道,同时通过调整麻醉深度维持循环稳定。
3. 多学科协作:无缝衔接的"生命接力"
(1)创伤紫云系统:120急救人员通过该系统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至急诊科,麻醉医生提前制定麻醉计划;
(2)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濒危患者,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同步准备,患者抵达后直接推进手术室,实现"零转运"交接。
四、创伤麻醉的未来:科技赋能生命
1.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患者生命体征数据,预测麻醉风险。例如,某系统可提前15分钟预警低血压风险,准确率达92%。
2. 便携式超声设备
新一代超声设备重量不足1公斤,可实时显示心脏功能、血管情况,指导麻醉医生精准操作。
3. 远程麻醉指导
5G技术支持下,三甲医院麻醉专家可远程操控急救车上的超声探头,指导基层医生完成高难度操作。
五、公众认知:打破"麻醉=打一针"的误区
1.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
他们不仅掌握麻醉技术,还精通循环、呼吸、内环境管理等急救技能。例如,在心脏骤停患者中,麻醉医生通过经食道超声(TEE)实时监测心脏功能,指导心肺复苏。
2. 创伤麻醉≠手术室麻醉
创伤麻醉需在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时进行,风险是普通手术的5倍以上。麻醉医生需在"保命"与"镇痛"间找到平衡点。
3. 患者能做什么?
(1)配合急救:如实告知伤情、过敏史,避免隐瞒;
(2)信任医生:创伤麻醉需快速决策,患者或家属的犹豫可能延误救治。
急救车上的每一秒,都是麻醉医生与死神的博弈。他们用专业、冷静和担当,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正如一位麻醉医生所说:"我们不是超人,但我们会用毕生所学,为患者争取每一个生的可能。"
创伤麻醉,是医学的温度,更是生命的尊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位麻醉医生都是真正的"隐形守护者"。
(杜亚如 郑州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