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溃疡性结肠炎 vs 克罗恩病:一文看懂两者的关键区别

2025-01-23 09: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尽管它们都属于IBD范畴,共享着炎症、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相似症状,但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在病因、病理表现、受累部位、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这两种疾病的关键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衡有关。UC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最终形成溃疡。这种炎症反应主要集中在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通常不涉及肌层或浆膜层。

克罗恩病:同样,CD的确切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和微生物因素。与UC不同,CD的炎症反应更为广泛,可累及肠道全层,从黏膜层至浆膜层,甚至穿透肠壁形成瘘管。此外,CD的炎症过程更具透壁性,常伴随肠道狭窄和肉芽肿形成。

二、病理表现与受累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变通常连续分布,从直肠开始向上延伸,可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甚至全结肠,但很少累及小肠。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伴有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表面覆盖脓苔。重症患者可出现大片溃疡,甚至结肠穿孔。

克罗恩病:CD的病变则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病变肠道黏膜增厚、狭窄,常伴有裂隙溃疡、瘘管形成及肉芽肿性炎症。CD的透壁性炎症导致肠道结构严重破坏,可能出现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诊断均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的综合评估。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或小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是诊断IBD的金标准。UC的内镜下表现为连续性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而CD则可见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狭窄和瘘管。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肠道外并发症,如腹腔脓肿、瘘管等。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样本分析,可进一步确认炎症类型、肉芽肿存在与否等特征。

四、治疗策略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防止并发症。轻度至中度UC患者通常采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重度或难治性UC,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或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克罗恩病的治疗同样旨在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如5-ASA、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营养支持及手术治疗。由于CD病变复杂多变,治疗往往需要根据病情调整,可能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五、生活管理与预后

对于UC和CD患者而言,良好的生活管理至关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避免诱发因素(如某些食物、压力)、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及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IBD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适时寻求心理咨询。

预后方面,UC和CD均存在复发风险,长期管理尤为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的不断涌现,IBD患者的预后正在逐步改善,但实现长期缓解仍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虽同属炎症性肠病,但在病因、病理、受累部位、诊断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患者及医疗团队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生活质量。

 

(徐冬梅 信阳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