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手爸妈来说,照顾婴儿就像开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其中,婴儿的失禁问题,无论是大小便失禁,都常常让家长们手忙脚乱。其实,婴儿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在失禁发生前,会通过一些微妙的“信号灯”向我们传递护理密码。只要家长们能读懂这些密码,就能更好地应对婴儿失禁问题,给予他们更贴心的呵护。
一、排便失禁的“信号灯”
1.表情与动作“信号”
婴儿虽然不会用语言表达,但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却能透露出很多信息。当婴儿有排便需求时,可能会突然变得安静,原本活泼好动的小家伙突然停止玩耍,眼神专注,小脸也会微微发红,就像在用力憋着什么。有些婴儿还会扭动身体,双腿用力蹬踏,小肚子也会一鼓一鼓的。这些都是婴儿在告诉我们:“我要排便啦!”家长们一旦发现这些信号,就要及时做好准备,比如将婴儿抱到便盆上,或者准备好尿布更换。
2.排便规律“信号”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排便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相对较多,每天可能达到3 - 5次,甚至更多;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排便次数会少一些,每天1 - 3次。家长们可以通过记录婴儿的排便时间和次数,慢慢摸索出他们的排便规律。当发现婴儿到了平时排便的时间,却没有排便迹象,或者排便间隔时间明显变长,就可能是排便出现异常的信号。这时候,家长可以尝试轻轻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婴儿顺利排便。
3.粪便性状“信号”
婴儿的粪便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他们的健康状况。正常的婴儿粪便应该是金黄色或黄色,质地柔软,呈糊状。如果粪便变得干燥、硬结,像小石子一样,说明婴儿可能便秘了,这可能会导致排便困难,甚至引起失禁(因为粪便在肠道内积聚过久,可能会在婴儿不经意间排出)。相反,如果粪便变得稀薄、水样,或者带有黏液、血丝,那可能是婴儿的肠胃出现了问题,比如消化不良、感染等,这也会影响婴儿的正常排便控制。家长一旦发现粪便性状异常,要及时调整婴儿的饮食,必要时咨询医生的建议。
二、排尿失禁的“信号灯”
1.哭闹与烦躁“信号”
婴儿在排尿前,可能会因为膀胱充盈感到不适而哭闹、烦躁。他们可能会扭动身体,试图找到一个更舒服的姿势,但往往无法缓解不适,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这时候,家长要留意婴儿的这些表现,及时检查尿布是否需要更换。如果尿布已经湿了,但没有及时更换,婴儿会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尿液而感到刺痛,从而哭闹得更厉害。
2.排尿间隔“信号”
不同月龄的婴儿排尿间隔时间也有所不同。新生儿排尿比较频繁,可能每小时就会排尿一次;随着月龄的增长,排尿间隔会逐渐延长。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排尿间隔,了解他们的膀胱发育情况。如果发现婴儿原本排尿间隔比较规律,突然变得频繁或者长时间不排尿,就需要引起重视。排尿频繁可能是婴儿喝水过多,或者泌尿系统出现了感染;而长时间不排尿则可能是婴儿缺水,或者膀胱、尿道存在梗阻等问题。
3.尿液颜色与气味“信号”
正常的婴儿尿液应该是淡黄色,没有明显的气味。如果尿液颜色变深,呈浓茶色或者红色,可能是婴儿体内缺水,或者患有某些疾病,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等。尿液气味异常,比如有刺鼻的氨味,可能是因为尿液在尿布上停留时间过长,细菌分解尿素产生了氨气;但如果尿液有特殊的甜味,可能是婴儿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家长在给婴儿更换尿布时,不妨留意一下尿液的颜色和气味,这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婴儿的健康问题。
三、读懂密码后的护理要点
当家长读懂了婴儿失禁的这些“信号灯”后,护理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首先,要保持婴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每次婴儿失禁后,要及时用温水清洗他们的臀部,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再涂上一层薄薄的护臀霜,防止尿布疹的发生。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尿布。尿布的大小要合适,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会影响婴儿的活动和血液循环,太松则容易导致尿液侧漏。最后,要培养婴儿良好的排便排尿习惯。虽然婴儿还小,但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定时带婴儿去便盆上坐一坐,让他们逐渐适应规律排便排尿的节奏。
照顾婴儿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读懂他们身体传递的每一个“信号灯”,就能更好地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成为婴儿失禁护理的“解码高手”,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张明明 河南省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