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献血点亮生命之光,了解用血与献血知识

2024-07-18 13: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一滴血液都承载着希望与生机。无偿献血作为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不仅传递着人间大爱,更是维系医疗救治体系运转的重要纽带。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用血与献血知识,共同感受这份生命之光的温暖与力量。

一、血液:生命的“流动黄金”

血液是人体的“生命之河”,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犹如“氧气运输队”,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卫士”,能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血小板则像“止血小能手”,在伤口处迅速凝聚,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临床上,血液的用途极为广泛。外科手术中,因创伤导致大量失血的患者需要及时输血维持生命体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定期输注血小板、红细胞来缓解症状;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遇到大出血等紧急情况时,输血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患者依靠输血治疗重获新生,血液已成为现代医疗救治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生命资源”。

二、临床用血:安全与规范并重

从血站到患者体内,一袋血液的旅程要经过层层严格把关。首先,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提出用血申请,血站接收申请后,会从符合检测标准的血液库存中调配相应的血液成分。目前,血液成分输注已成为主流,通过离心等技术,全血被分离为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实现“缺什么补什么”,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最大程度节约血液资源。

输血前,医院还要进行“双重保险”般的检测。除了核对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必不可少——将患者的血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患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分别进行配合试验,确保两者完全相容。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输血不良反应,会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急救措施。

三、无偿献血:生命之光的传递

每一袋安全的临床用血,都源自无数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年满18-55周岁、身体健康、体重符合标准的公民均可参与。献血前,工作人员会进行严格的健康征询,询问近期病史、生活习惯等,随后开展快速检测,包括测量血压、血红蛋白含量,筛查乙肝表面抗原等项目,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采血过程采用一次性无菌耗材,安全可靠。全血采集一般为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失去的血容量在1-2小时内就能通过饮水补充,血浆蛋白1-2天可恢复,红细胞则在1-2个月左右完全再生。科学研究表明,定期献血不仅不会损害健康,还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四、献血者权益:爱心的温暖回馈

为鼓励更多人加入献血队伍,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献血者权益保障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累计献血量达到一定标准后,本人可终身免费用血,其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也能享受免费等量用血。如今,“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已实现全国联网,献血者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能完成异地用血费用减免,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此外,许多城市还为献血者提供“三免政策”——免公立景点门票费,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交公立医院门诊诊查费。这些政策不仅是对献血者的物质奖励,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认可。

五、血液安全:科技护航生命防线

近年来,血液安全技术不断升级。在检测环节,核酸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它能将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大幅缩短,例如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从原来的22天缩短至11天,极大降低了输血感染风险。同时,智能冷链系统实现了血液储存、运输全程温度监控,一旦温度异常,系统会立即报警,确保血液质量稳定。

六、献血知识问答:消除疑虑,传递爱心

Q:哪些情况暂时不能献血?

A:感冒、发烧、女性生理期及前后3天,或服用抗生素等药物期间,建议暂缓献血;1年内有纹身、纹眉,或做过手术者也不适合献血。

Q:献血后如何快速恢复?

A:献血后适当补充水分和富含蛋白质、铁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菠菜等;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熬夜,1-2天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Q:稀有血型献血者有特殊保障吗?

A:我国建立了稀有血型献血者资料库,稀有血型献血者在遇到用血需求时,可优先获得其他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互助;部分地区还会为稀有血型献血者提供专属健康关怀服务。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爱心因传递而永恒。每一次挽起袖子,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袋热血,都能为他人点燃生的希望。了解用血与献血知识,不仅能消除对献血的误解,更能让我们主动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用自己的爱心点亮他人的生命之光。或许你的一次善举,就能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带来重生的机会——这,就是无偿献血的伟大意义。

(齐菲 张家口市中心血站)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