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医院,看到一袋袋鲜红的血液被送往手术室,是否想过这些“生命之河”从何而来,又经历了哪些严格的流程才能安全地输给患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血站,揭开血液从采集到使用的全过程。
一、血液的源头:爱心献血的第一步
血站的一天,往往从献血者的爱心开始,符合条件的献血者(年龄一般在18-55周岁,体重达标且身体健康)会先进行详细的健康征询和快速检测。这一步就像血液的“入门考试”,包括测量血压、脉搏,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转氨酶等,以确保献血者的身体状况适合献血。
血液采集技术已经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在采血现场,一种名为“传染病四联卡”的创新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它采用“一卡四检”的设计,只需15分钟就能同步完成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四种高风险传染病的筛查。这种检测不仅速度快,而且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大大提高了血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采血过程中,专业的医护人员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他们穿戴整洁的工作服,戴口罩和帽子,彻底洗手并消毒,然后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液会被立即注入含有抗凝剂的血袋中,同时在血袋上贴上专属条形码,确保每一袋血都有唯一的“身份证”。
二、血液的“加工厂”:从全血到成分血的蜕变
采集到的血液很快会被送入血站的“心脏”——成分科,在这里进行成分分离。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主要采用离心或过滤技术,将全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
以血浆分离为例,工作人员会将全血放入高速离心机中,利用不同成分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分离出的血浆会被迅速冷冻至-35℃以下,以保持其生物活性。而红细胞和血小板则会根据不同的储存要求,分别存放在2-6℃的冷藏环境和20-24℃的震荡保存箱中。
小板时,需要精确控制离心速度和时间,以避免血小板受到损伤,影响其功能。
三、血液的“安检门”:严格的检测与筛查
血液在输给患者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这是保障用血安全的关键环节。
检测技术也有了显著提升。除了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核酸检测技术(NAT)等先进方法被广泛应用。特别是核酸检测技术,能大大缩短病原体的检测窗口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效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所有检测结果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判定、报告和记录管理,确保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一旦发现阳性样本,会立即启动复核程序,并对相关血液进行隔离,防止不合格血液流入临床。
四、血液的“旅程”:从血站到患者的身边
经过严格检测合格的血液,会根据不同的成分和用途,存放在血站专门的储血区。这里有严格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并有专人管理,确保血液在储存过程中保持质量稳定。当医院临床需要用血时,会通过信息化系统向血站发出用血申请。血液从血站运输到医院的过程也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运输条件,例如红细胞需要在2-6℃的冷链条件下运输,而血小板则需要在20-24℃的震荡环境中运输。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保温箱和冷藏设备都经过严格验证,以确保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五、临床用血:精准安全的最后一环
血液到达医院后,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核对和准备才能输给患者。临床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注何种血液成分。输血前,医护人员会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型等,确保“患者—血液”的精准匹配。同时,还会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验证血液的相容性,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六、用血后的“温暖回馈”:无偿献血者的权益保障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让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享受到了更多便利和实惠。
最引人注目的是“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政策。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微信“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小程序,建成了全国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实现无偿献血者无论何地献血、何地用血,均可线上办理血费减免。这意味着,献血者或其亲属在医院用血后,无需再奔波于各个部门办理减免手续,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血费减免申请,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此外,国家还明确规定,在保障急危重症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用血的前提下,非急诊患者同等医疗状况下,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优先用血。献血量累计超一千毫升可终身无限量免费用血,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等亲属也可在享受等量用血免费政策。
七、血液安全的“守护者”: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血站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储存到发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血站还会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
从献血者伸出手臂的那一刻起,到血液最终输入患者体内,一袋血液要经历采集、检测、分离、储存、运输、输注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和责任。
(齐菲 张家口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