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生命的“交响乐指挥家”,掌控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每一个节拍。但当脑血管突发“意外”——破裂出血的“红色警报”或血流中断的“黑色危机”骤然降临,这场生命乐章便可能戛然而止,留下偏瘫、失语甚至不可挽回的遗憾。脑血管疾病,这一“健康头号杀手”以发病急骤、后果严重著称,常让人措手不及。而医学的智慧,为这场危机点亮了一盏“明灯”——影像诊断技术。
一、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与识别:早期预警的“信号灯”
1、典型症状的“5S”法则
Sudden(突发):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如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肢体无力。
Severe(严重):症状程度较日常变化显著加重,如持续性眩晕、视力模糊。
Specific(定位):症状多表现为单侧肢体或特定区域的功能障碍,如左侧肢体麻木、右侧视野缺损。
Speech(语言):语言表达障碍,如失语、词不达意或理解困难。
System(系统):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2、症状的“隐匿性”与“多样性”
隐匿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记忆力减退或短暂性黑蒙,易被忽视。
多样性症状:不同病变部位可引发不同症状,如脑干病变可能导致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小脑病变则以共济失调(走路不稳)为特征。
二、影像学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精准诊断的“透视眼”
1、CT:急诊“先锋”的快速定位
平扫CT: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可在数分钟内明确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及占位效应。
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三维重建脑血管,快速定位狭窄、闭塞或动脉瘤。
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区分梗死核心与缺血半暗带,指导溶栓治疗决策。
2、MRI:慢性病变的“探照灯”
DWI(弥散加权成像):发病后数分钟即可显示高信号梗死灶,敏感性优于CT。
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微出血灶高度敏感,辅助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等隐匿性出血病因。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注射造影剂,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3、DSA: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高分辨率成像:动态显示血管腔内结构,精确测量狭窄程度(如颈动脉狭窄率>70%为手术指征)。
介入治疗平台:可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
4、超声与核医学的补充作用
经颅多普勒(TCD):通过检测颅内血流速度,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
PET-CT:结合代谢与解剖信息,辅助鉴别肿瘤与梗死灶。
三、不同阶段的影像学检查策略:从急性期到康复期的“全周期管理”
1、急性期(0-24小时)
首诊检查:CT平扫(快速排除脑出血)+ CTA(明确血管病变)。
补充检查:若CT阴性但临床症状持续,行MRI-DWI(发现超早期梗死灶)。
2、亚急性期(1-7天)
病情评估:MRI-FLAIR序列(显示脑水肿范围)+ MRA(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并发症筛查:CT或MRI增强扫描(排查感染或肿瘤性病变)。
3、慢性期(>7天)
血管再通评估:DSA(评估支架或溶栓治疗效果)+ 高分辨率MRI(观察血管壁斑块稳定性)。
康复预后预测:fMRI(功能磁共振,评估运动或语言中枢恢复潜力)。
四、从影像到治疗:个性化医疗的新时代
1、影像引导的精准治疗
机械取栓:通过DSA-CT融合成像,实时显示血栓位置与血管解剖,提高取栓成功率。
动脉瘤栓塞:3D旋转DSA技术可精确测量动脉瘤颈宽比,指导弹簧圈型号选择。
2、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病灶特征提取: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量化梗死体积、出血量及水肿范围。
预后预测模型:结合影像特征与临床数据(如年龄、血压),预测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
3、基因-影像-临床的整合诊疗
CADASIL诊断:通过MRI-SWI序列发现脑白质高信号,结合NOTCH3基因检测,确诊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抗栓治疗决策:对于心源性栓塞患者,结合CTA发现的卵圆孔未闭,选择经导管封堵术而非单纯抗凝治疗。
愿每一位关注脑血管健康的朋友们都能珍惜每一天的健康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健康。希望每一个面临脑血管疾病挑战的家庭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与希望,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新的黎明。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现代医学的光辉指引下,共同编织一个没有“意外”的未来,享受每一个充满活力与爱的日子。
(王冬青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放射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