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如何打破疼痛魔咒?

2025-06-23 11: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学领域,有一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疼痛性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深度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科学应对策略,帮助患者打破疼痛魔咒。

一、疼痛之源:病毒如何“啃噬”神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激活后的“后遗症”。该病毒初次感染时引发水痘,随后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导致带状疱疹。然而,真正的“隐形杀手”在于病毒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神经损伤:病毒侵袭导致神经节出血性炎症,引发神经纤维化。即便疱疹消退,受损神经仍会持续异常放电,产生电击样、烧灼样疼痛。

中枢敏化:长期疼痛刺激使脊髓和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形成“疼痛记忆”,导致痛觉超敏(如衣物摩擦即可引发剧痛)。

免疫紊乱:患者常伴随T细胞功能下降,病毒清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神经损伤。

二、疼痛图谱: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暴击”
1. 疼痛特征
部位:单侧胸部(50%)、头面部(10%-20%)、颈部(10%-20%)、腰部(10%-20%)、骶尾部(2%-8%)。

性质: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发作。

痛觉超敏:轻微触碰(如衣物摩擦)即可诱发剧痛,甚至出现“幻痛”(无刺激时仍感疼痛)。

2. 伴随症状
情感障碍:45%患者存在中重度焦虑、抑郁,60%曾有自杀念头。

睡眠障碍:超过40%患者伴有中重度失眠,导致慢性疲乏、注意力下降。

躯体化症状:体重下降、厌食、活动减少,形成“疼痛-抑郁-疼痛”的恶性循环。

3. 高危人群
年龄: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达65%,70岁以上达75%。

免疫状态: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风险更高。

疱疹特征:头面部疱疹、疱疹范围广泛、疼痛剧烈者更易遗留神经痛。

三、疼痛围剿:多学科协同作战
1. 药物治疗:分级镇痛,精准打击
一线药物:

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缓解疼痛。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度洛西汀,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睡眠和情绪。

局部贴剂:5%利多卡因贴剂,直接作用于疼痛区域,减少全身副作用。

二线药物: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吗啡)、曲马多,适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警惕成瘾风险。

联合用药:利多卡因贴剂+普瑞巴林,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

2. 微创介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神经阻滞:将局部麻醉药或类固醇注射至受累神经周围,暂时阻断疼痛信号。

射频消融: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异常放电的神经纤维,适用于顽固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植入电极释放电脉冲,调控神经传导,缓解疼痛并改善睡眠。

3. 物理与心理治疗:身心同治
物理疗法:

紫外线疗法: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经皮神经电刺激:通过皮肤电极释放电流,阻断疼痛信号传导。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

4. 手术治疗:终极武器
神经切除术: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考虑,通过切除受损神经根缓解疼痛,但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丧失。

四、预防为先:筑起疼痛防火墙
1. 疫苗接种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50岁以上人群接种,可降低97.2%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显著减少后遗神经痛风险。

减毒活疫苗(ZVL):适用于60岁以上人群,但保护效力较RZV低。

2. 急性期规范治疗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需在疱疹出现72小时内使用,缩短病程并降低神经痛风险。

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可减轻神经炎症,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如头面部疱疹、高龄患者)。

3. 生活方式干预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

避免诱因:预防感冒、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4. 皮肤护理
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抓挠疱疹,防止继发感染。

冷敷缓解:急性期局部冷敷可减轻疼痛和炎症,避免热敷(可能加重神经损伤)。

五、患者自救:疼痛管理中的主动权
1. 疼痛日记
记录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及诱发因素,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 家庭支持
家属需理解患者的疼痛体验,避免“忍一忍就过去了”的错误观念,鼓励积极治疗。

3. 疼痛教育
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疾病知识,避免盲目相信“偏方”或“神药”。

六、结语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虽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但通过科学治疗和积极预防,患者完全有可能打破疼痛魔咒。从疫苗接种到急性期规范治疗,从多学科镇痛到生活方式调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记住:疼痛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需要被科学管理的挑战。让我们以知识为盾,以行动为剑,共同对抗这一顽固的疼痛敌人。

(杜来柱 郑州仁济医院 疼痛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