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上的带状疱疹皮疹逐渐消退,很多人以为这场疾病的战役已经胜利,却不知有些患者还会面临另一个难缠的 “敌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疼痛如同附骨之疽,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伴随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儿童时期感染此病毒后,若机体免疫功能良好,病毒会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处于休眠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或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时,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出现簇集状水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状疱疹。
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它的发生与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密切相关。病毒侵犯神经后,不仅破坏神经纤维,还会引起神经炎症反应,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从而产生异常疼痛感觉。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也可能误伤周围神经组织,进一步加重疼痛。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不例外。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目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 50 岁及以上人群,全程需接种 2 剂,两剂间隔 2 - 6 个月。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即便发病,也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显著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
除了疫苗,提升自身免疫力也是关键。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合理饮食同样重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同时,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或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像跳绳、篮球等,也可以搭配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此外,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一旦不幸患上带状疱疹,及时规范的治疗是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重要措施。在带状疱疹发病的 72 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期,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神经损伤。同时,配合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 等,帮助受损神经修复。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早期使用镇痛药物也至关重要,可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或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必要时还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抗惊厥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这些药物能通过不同机制缓解疼痛,减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如果已经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不要绝望,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药物治疗依然是基础,抗惊厥药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是一线用药,它们能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少异常疼痛信号的传导;抗抑郁药除了改善情绪,还能增强镇痛效果;对于重度疼痛患者,阿片类药物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也可谨慎使用。
除了药物,神经阻滞治疗也是常用手段。医生会将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注射到疼痛相关的神经周围,直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通过电极片将微弱的电流传至皮肤,刺激神经,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近年来,新兴的微创介入治疗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如脊髓电刺激术,通过植入电极,发放电脉冲刺激脊髓,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疼痛;脉冲射频治疗则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选择性地破坏感觉神经纤维,阻断疼痛传导。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虽然难缠,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我们完全有能力与之对抗。无论是预防阶段的积极行动,还是患病后的及时应对,都需要我们对这种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困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高文静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疼痛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