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隐匿而残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宛如一把无情的“橡皮擦”,悄然擦去患者的记忆与认知,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面对记忆逐渐消逝的困境,科学家与医学界正不懈探寻阻止这“橡皮擦”的方法。
一、发病机制探秘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是β -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老年斑,以及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纤维缠结。Aβ 的异常聚集会引发脑部炎症反应,损伤神经元周围的微环境,干扰细胞间的正常信号传导,如同在精密电路中引发了短路,破坏神经网络的稳定性。而 tau 蛋白的病变则像绳索缠绕,阻碍了神经元内的物质运输,致使神经元功能受损甚至死亡,进而造成大脑认知功能全面衰退,从最初的记忆力减退,逐步发展到失语、失用、失认等严重症状,最终患者可能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二、早期预警与筛查
早期发现是阻击疾病的关键。目前,临床结合多种手段进行筛查诊断。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能初步检测患者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认知域的状况;脑脊液检测 Aβ 和 tau 蛋白水平,为诊断提供生物标志物依据;神经影像学技术更是发挥重要作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大脑结构变化,如海马体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则能精准捕捉脑部代谢异常区域以及 Aβ 斑块分布,这些检查相互印证,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力求在记忆被大规模“擦除”前及时干预。
三、常规药物的使用
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类: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和NMDA受体拮抗剂,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同时可辅以对症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适用于轻中度AD,通过增加脑内乙酰胆碱改善记忆和思维。多奈哌齐起始5 mg/日,可增至10 mg;卡巴拉汀可用透皮贴剂减少胃肠道反应。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用于中重度AD,调节谷氨酸活性,延缓认知衰退。起始5 mg/日,逐步增至10 mg bid。可单独使用或与ChEI联用。
对症治疗:
精神行为症状(如激越、抑郁)可用SSRIs(舍曲林)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喹硫平)。
睡眠障碍可短期使用褪黑素或低剂量镇静药。
用药需个体化调整,监测认知功能及副作用。非药物干预(认知训练、健康饮食)可辅助延缓病情进展。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四、药物研发攻坚
在药物研发赛道上,科研人员聚焦于针对核心病理靶点。一类是靶向 Aβ 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类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 Aβ,促进其清除,减少斑块沉积,试图从源头上缓解脑部病理进程;还有抑制 Aβ 生成的分泌酶抑制剂等处于研究阶段,旨在切断“致病原料”供应。对于 tau 蛋白,研发能阻止其过度磷酸化或促使已磷酸化 tau 蛋白去磷酸化的药物成为热点,虽仍在探索,但已初现曙光。此外,基于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下游病理环节的药物也层出不穷,例如抗氧化剂对抗自由基损伤,多维度守护神经元健康,延缓疾病发展。
五、非药物干预助力
生活方式干预是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规律适度的运动,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为神经元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像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皆有益;合理膳食,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蔬果摄入,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控制油脂、糖分摄取,维持血糖血脂稳定,减轻血管与神经负担;认知训练与社交活动同样关键,拼图、下棋、阅读、参加老年大学课程等,持续刺激大脑皮层,激活神经回路,延缓认知衰退,社交互动还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全方位为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阿尔茨海默病虽棘手,但随着科研深入、医疗技术进步,从精准诊断到多元治疗,从药物攻坚到生活预防,人类正织就一张严密防护网,誓要阻止记忆“橡皮擦”肆意横行,为患者守住珍贵认知,重燃生活希望之光。
(郭素彦 濮阳油田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