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这一古老而顽固的疾病,在中医典籍中被称为“缠腰火丹”或“蛇串疮”。其病因多归于肝、脾、肺、肾经,常由火毒、湿热瘀滞导致,或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恰逢外感毒邪,导致肝胆湿热、脾湿内蕴,后因余毒未清,气血运化无力,经脉不畅,故发为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群集成簇性丘疱疹、水疱,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呈带状、单侧性,伴随明显神经痛。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更是让患者苦不堪言,短则持续数月,长者可达数年,尤以老年人居多。
面对这一难题,中医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中药内治法:整体调理,标本兼治
中药内治法根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虚实、寒热、表里等不同证型,进行个体化治疗。急性期多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为主,如龙胆泻肝汤可清肝胆湿热,阻断病毒复制;瓜蒌红花甘草汤则能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性。后遗症期则侧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如桃红四物汤合金铃子散、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能有效缓解神经痛,修复受损神经。
此外,中药内治法还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免疫力、清除体内余毒,降低复发风险。如黄芪多糖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连翘、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则可抑制病毒DNA复制,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二、中药外治法:直达病灶,快速止痛
中药外治法主要包括中药湿敷、药浴熏蒸、针灸围刺、刺络拔罐等。马齿苋煎液湿敷患处,能清热解毒、收敛皮疹;苦参、黄柏、蛇床子煮沸后熏蒸患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疱疹消退。而针灸围刺与刺络拔罐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精髓所在。
针灸围刺疗法是在疱疹周围进行针刺,形成“围歼病毒”之势,配合大椎穴、阿是穴放血拔罐,可祛瘀泻热、疏通经络,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刺络拔罐则通过刺破皮肤小络之血脉,放出瘀滞之血,再施以拔罐治疗,以疏通经络、泄热外出。火针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火针在疱疹疼痛之处局部密集点刺,达到温通阳气、通络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三、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疗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灸不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还能促进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针灸取穴上多采用局部取穴结合夹脊穴为主。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针刺夹脊穴可同时调节督脉和膀胱经气血,使气血运行流畅,瘀滞得祛。此外,根据皮损范围及神经节段相应夹脊穴进行斜刺进针,平补平泻法,更能直达病所,清热泻邪、疏通经络。
电针疗法作为针灸的一种创新应用,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加强针灸疏通经络的作用。高低频电针(2/100Hz)能促使强啡肽、脑啡肽和内啡肽释放,发挥较强的镇痛效应及维持效应。
四、综合疗法:整体辨证,分型施治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并非单一疗法所能奏效,而是需要综合运用中药内治、外治及针灸疗法,整体辨证,分型施治。
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皮损痊愈部位颜色多较红,以胀痛、灼热刺痛为主,治疗时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脾虚湿蕴型患者则皮损愈合部位颜色较淡,刺痛轻微,治疗时应健脾利湿、行气通络。气滞血瘀型患者皮损愈合处色质暗淡,疼痛不止,治疗时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在实际治疗中,还需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五、日常调理与食疗辅助
在治疗的同时,日常调理与食疗辅助同样重要。患者应忌辛辣、油腻、海鲜发物,以免助长湿热。推荐食用薏苡仁红豆粥以健脾利湿,菊花决明子茶以清肝泻火。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当的运动也是预防复发、促进康复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直达病灶、疏通经络等综合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疗效和康复的希望。
(冯丰收 新蔡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