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防治科普知识

2025-04-17 09: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值。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障碍或两者兼有所导致的。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负责调节血糖,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提供能量。如果胰岛素功能异常,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导致血液中的糖分积累,从而引发糖尿病。
一、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1型糖尿病 .①病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②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成年人。③治疗:必须依赖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
2.  2型糖尿病. ①病因: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减弱)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②发病年龄: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青少年发病率上升,与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③治疗:初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口服降糖药管理,后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3.  妊娠糖尿病 .①病因:妊娠期间激素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②风险:可能增加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影响胎儿健康(如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③治疗:主要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必要时使用胰岛素。
4.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由基因突变、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药物或化学物质等因素引起。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多尿:血糖过高时,肾脏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糖分,导致尿量增加。
2多饮:因排尿增多,身体脱水,引发口渴。
3多食: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误以为能量不足,导致饥饿感增强。4体重下降:尽管食量增加,但糖分无法被利用,身体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导致体重减轻。
5疲劳: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疲倦乏力。
6视力模糊:高血糖影响眼内液体平衡,导致暂时性视力下降。
7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影响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使伤口不易愈合。
8反复感染:如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
三、糖尿病的危害: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导致严重并发症:
1. 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常见):因胰岛素严重缺乏,身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导致血液酸化,可能昏迷甚至死亡。②高渗性高血糖状态(2型糖尿病常见):极高血糖导致严重脱水、意识障碍,危及生命。③低血糖:降糖药物过量或进食不足导致头晕、冷汗、昏迷,需立即补充糖分。
2. 慢性并发症①心血管疾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②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害肾脏滤过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受损,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④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麻木、刺痛、胃肠功能紊乱等。⑤糖尿病足:因神经和血管病变,足部易感染、溃疡,严重者需截肢。
四、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
1. 空腹血糖(FPG):≥7.0 mmol/L(至少8小时未进食)。
2. 餐后2小时血糖(OGTT):≥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3. 随机血糖:≥11.1 mmol/L,伴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注意:单次检测异常需复查确认。
五、糖尿病的预防:
1. 健康饮食控制总热量:①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②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豆类有助于稳定血糖。③适量蛋白质:选择鱼、瘦肉、豆制品,减少红肉摄入。④限制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建议多喝白开水或无糖茶。
2. 规律运动①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深蹲,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③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3. 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减重5%-10%,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
4. 戒烟限酒吸烟增加胰岛素抵抗,酒精影响血糖稳定。
5. 定期体检40岁以上、超重、有家族史者应每年检测血糖。
六、糖尿病的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①饮食管理:个性化饮食方案,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②运动疗法:结合有氧和力量训练,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2. 药物治疗:①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减少肝糖输出)、磺脲类(刺激胰岛素分泌)。②GLP-1受体激动剂: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③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患者。
3. 血糖监测:定期检测空腹、餐后血糖及HbA1c,调整治疗方案。
4. 并发症管理:控制血压、血脂,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足部等。
七、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
1. 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疾病特点,避免误区。
2. 坚持健康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3.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4.家庭支持:家人协助监督饮食、运动及用药。
总结,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科学管理和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用药和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保持高质量生活,减少并发症风险。全社会应加强糖尿病科普,提高公众防治意识,共同应对这一健康挑战。

(林富鹏 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贾寨镇八里堂卫生院 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