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风后遗症“偏瘫痉挛”怎么办?针灸+康复训练的双重破局

2024-10-19 15: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其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偏瘫痉挛”是中风后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运动功能受限,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面对这一挑战,针灸与康复训练作为中医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为中风后遗症患者提供了双重破局之道。

一、偏瘫痉挛的病理机制

偏瘫痉挛的发生,与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密切相关。当脑血管发生病变(如出血或梗死)时,大脑皮质运动区或其下行纤维受损,导致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相对增强,进而引起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持续收缩,形成偏瘫痉挛状态。

二、针灸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针灸治疗偏瘫痉挛的核心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疗目的。

穴位选择:针灸治疗偏瘫痉挛时,常选用头部、上肢、下肢的特定穴位,如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这些穴位与大脑皮质运动区有密切联系,通过针刺可以刺激大脑功能重塑,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

针刺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捻转、震颤等,以调节穴位的得气感和治疗效果。同时,通过电针、温针等现代针灸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增强针灸的刺激效应。

治疗周期:针灸治疗偏瘫痉挛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察疗效并巩固治疗成果。治疗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状况以及治疗反应等因素。

三、康复训练:重建运动模式,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是中风后遗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帮助患者重建运动模式、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疗法: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等。被动运动主要由治疗师或家属协助完成,旨在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主动运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通过重复性的动作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抗阻运动则通过增加运动阻力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作业疗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作业疗法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物理因子治疗:如电疗、磁疗、光疗等,通过物理因子的作用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

四、针灸+康复训练的双重优势

针灸与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痉挛方面具有显著的双重优势:

协同作用: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康复训练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而康复训练则通过实际的运动训练来强化针灸的治疗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肌肉力量的增强。

个性化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均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针灸师和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治疗反应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全面康复:针灸与康复训练的结合不仅关注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通过综合治疗,患者可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实现全面的恢复和回归社会。

五、总结

中风后遗症偏瘫痉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但通过针灸与康复训练的双重治疗,患者有望实现显著的康复效果。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康复训练提供生理基础;而康复训练则通过实际的运动训练来强化针灸的治疗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肌肉力量的增强。因此,对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痉挛的患者来说,针灸+康复训练的双重破局之道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治疗选择。

(王静静 郑煤集团总医院 内一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