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肠道疾病的“药”到病除,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详解

2025-03-20 18: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胃肠道疾病愈发常见,从偶尔的胃痛、胃酸过多到较为严重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这些病症常常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而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宛如守护胃肠健康的卫士。

一、抑酸药:降低胃酸分泌的“调节阀”

(一)质子泵抑制剂(PPI)

这类药物是抑制胃酸分泌的“主力军”,像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都是常见代表。它们作用于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能够精准地抑制胃酸分泌的最终环节。打个比方,胃酸分泌就如同一条流水线,而质子泵抑制剂直接切断了流水线上的关键一环,使得胃酸分泌量大大减少。

以奥美拉唑为例,它进入人体后,能够特异性地与胃壁细胞上的 H⁺-K⁺-ATP 酶(质子泵)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有效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以及由组胺、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在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时,通过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为溃疡的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般每日服用一次,就能在 24 小时内持续抑制胃酸分泌,让胃黏膜有足够的时间修复。而且,对于一些因胃酸反流导致食管炎的患者,PPI 类药物也能显著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缓解烧心、胸痛等症状。

(二)H₂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属于这一类。它们主要是通过竞争性地阻断胃壁细胞上的 H₂受体,来抑制胃酸分泌。相较于质子泵抑制剂,H₂受体拮抗剂的作用稍弱,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酸过多带来的不适。

比如西咪替丁,它能在服药后迅速起效,减少胃酸的分泌量。不过,其抑制胃酸的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需要每日多次服用,以维持对胃酸分泌的有效控制。在轻症的胃酸过多、胃炎等疾病治疗中,H₂受体拮抗剂常常能发挥不错的疗效,帮助减轻胃痛、反酸等症状,而且价格相对较为亲民,容易被患者接受。

二、胃黏膜保护剂:胃肠黏膜的“防护盾”

(一)铋剂

枸橼酸铋钾是典型的铋剂,它在胃酸的作用下,能够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铋膜。这层膜就像是给胃黏膜穿上了一层“铠甲”,可以隔离胃酸、胃蛋白酶以及食物等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还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当胃黏膜出现炎症或者溃疡时,铋剂附着在受损部位,为黏膜细胞的修复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而且,铋剂还具有一定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常常与抗生素等药物搭配使用,协同作战,提高治疗效果。

(二)铝碳酸镁

铝碳酸镁是一种高效的胃黏膜保护剂,它有着独特的网状结构,进入胃内后,能够迅速中和胃酸,升高胃内 pH 值,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烧心、胃痛等症状。同时,其网状结构可以吸附胆汁酸等有害物质,减少这些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

无论是应对急性胃炎时的突发胃痛,还是长期调理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铝碳酸镁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持久的保护层,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多数患者都能较好地耐受。

(三)硫糖铝

硫糖铝口服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能够分解为八硫酸蔗糖复合离子,这些离子可以与胃黏膜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上,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侵袭。

而且,硫糖铝还能促进胃黏膜分泌黏液,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过程中,它有助于加速溃疡面的愈合,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

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为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助力。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疗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让胃肠道恢复健康,重新焕发生机。

(李华 兰考县中医院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