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呼吸机作为挽救生命、维持呼吸功能的关键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与家庭护理场景。然而,由于对呼吸机的工作原理、使用规范缺乏了解,许多患者和家属在使用过程中陷入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为了守护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 “呼吸线”,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呼吸机使用的正确姿势,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一:呼吸机随便调参数,越 “强” 越好
部分患者或家属认为,将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得越高,呼吸支持力度越大,病情就能更快好转。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呼吸机的参数设置是一项严谨且个性化的工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呼吸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例如,潮气量设置过高,可能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引发气压伤;呼吸频率过快,会使患者呼吸肌疲劳,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正确做法是,患者初次使用呼吸机前,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设定初始参数。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还会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血气分析结果等,动态调整参数。患者和家属切勿擅自调整,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误区二:使用呼吸机就可以高枕无忧
一些人觉得,只要用上了呼吸机,呼吸问题就得到解决,不需要再关注其他方面。实际上,呼吸机只是辅助呼吸的工具,并不能替代人体自身的呼吸调节机制,也无法治愈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发病。
使用呼吸机期间,患者仍需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如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正常,有无呼吸困难加重、胸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比如控制感染、治疗肺部疾病等。此外,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这就要求做好口腔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等。
误区三:家庭使用不用定期维护
很多家庭在购买家用呼吸机后,认为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就无需进行维护。事实上,呼吸机的定期维护至关重要。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吸入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杂质,这些物质会附着在呼吸机的滤网、管路、湿化器等部件上。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呼吸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
滤网是呼吸机的第一道防线,一般建议每周清洗 1 - 2 次,根据使用环境和频率,每 1 - 3 个月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则需要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并进行消毒处理;湿化器要每天更换水,使用纯净水或蒸馏水,避免滋生细菌。此外,定期将呼吸机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和保养,也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误区四:佩戴呼吸机面罩越紧越好
为了防止漏气,部分患者会将呼吸机面罩佩戴得非常紧,认为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但过紧的面罩会给面部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时间佩戴容易导致面部皮肤压伤、破溃,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依从性。而且,过度紧绷的面罩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治疗的持续进行。
正确的佩戴方法是,先将面罩轻轻放置在面部,调整好位置,然后通过头带适度固定,以不漏气或仅有轻微漏气为宜。在佩戴过程中,要注意避开鼻梁、颧骨等突出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辅助工具,减轻面罩对皮肤的压迫。同时,定期调整面罩的位置和松紧度,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
误区五:使用呼吸机无需进行呼吸训练
有人觉得,既然有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就不需要再进行呼吸训练了。其实,呼吸训练对于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即使使用呼吸机,患者仍应坚持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缩唇呼吸是指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要长于吸气时间,一般为 2 - 3:1;腹式呼吸则是患者取舒适体位,放松肩部和胸部,双手分别放于上腹部和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腹部隆起,经口呼气时腹部下陷,通过训练可以增强膈肌的活动能力。呼吸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呼吸机的适应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促进康复。
呼吸机作为守护生命的重要设备,正确使用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希望通过对这些常见误区的扫盲,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使用呼吸机,让这条生命 “呼吸线” 更加畅通、可靠,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小鱼 安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