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外科重症患者的“呼吸生命线”**
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辅助或完全替代患者呼吸,是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救治危重患者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术后呼吸衰竭、创伤性肺损伤等危急情况下,它如同“人工肺”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本文将带您了解机械通气的核心应用与护理要点,为患者筑牢呼吸安全屏障。
---
###**二、哪些患者需要机械通气?——适应症解析**
1.**术后呼吸衰竭**
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麻醉药物残留或肺功能受损导致呼吸不足。机械通气可快速纠正低氧血症,为身体恢复争取时间。
2.**创伤性肺损伤**
胸部创伤、多发伤导致的肺挫裂伤、气胸等,会严重影响肺功能。机械通气可维持肺泡开放,防止肺塌陷。
3.**其他适应症**
包括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当患者自主呼吸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机械通气成为关键治疗手段。
---
###**三、机械通气的“操作手册”:常见模式与原理**
1.**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吸机根据预设压力水平辅助患者吸气,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能力但呼吸肌疲劳的患者。优点是减少气道压力伤风险,但需密切监测压力水平。
2.**容量控制通气(VCV)**
呼吸机按预设潮气量(如6-8ml/kg)送气,确保每分钟通气量达标。适用于呼吸驱动不足或需要精确控制通气量的患者,但需警惕气道压力过高导致气压伤。
3.**其他模式**
如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等,可根据患者病理状态灵活选择。
---
###**四、护理要点:细节决定成败**
####**1.气道管理:无菌操作与压力监测**
-**吸痰操作“零污染”**
每次吸痰前严格手卫生,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遵循“一管一用一弃”原则,避免将外部细菌带入气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风险。
-**气囊压力“精准控压”**
气管插管气囊压力需维持在25-30cmH₂O,过高可能压迫气管黏膜导致缺血坏死,过低则易引发误吸。每日至少监测3次,确保安全范围。
####**2.脱机训练: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
-**腹式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用鼻吸气、缩唇呼气,配合腹部肌肉收缩,增强呼吸肌力量。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逐步减机策略**
根据患者血气分析、呼吸频率等指标,逐步减少呼吸机支持参数(如PSV从15cmH₂O降至5cmH₂O),最终实现安全脱机。
####**3.VAP预防:多维度防控体系**
-**口腔护理**
每日2次使用氯己定漱口水清洁口腔,减少定植菌。
-**体位管理**
将床头抬高30-45°,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管道维护**
每周更换呼吸机管路,冷凝水及时倾倒,避免倒流污染。
---
###**五、误区澄清:打破“呼吸机恐惧”**
许多患者及家属误以为“上呼吸机=病情加重”,甚至抗拒使用。事实上,机械通气是现代医学的“急救神器”,其使用基于科学评估,且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医护人员需耐心解释其原理与必要性,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
###**结语: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机械通气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通过精准的气道管理、科学的脱机训练和严密的感染防控,医护人员为患者铺就一条通往康复的“呼吸之路”。让我们以专业与温情,为每一位重症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吕东 开封市中心医院 外科重症监护室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