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患者用药避坑指南:这些常见错误,你可能正在犯!

2025-01-23 11: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本文结合临床指南与真实案例,梳理冠心病患者用药中的常见错误,并提供科学避坑指南。

一、误区一: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病情反复的“隐形炸弹”
1. 典型表现
·   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如心绞痛发作减少后停用硝酸酯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减量,如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以避免肝功能异常。凭感觉用药,有症状时服药,无症状时停药。

2. 科学避坑
严格遵医嘱:冠心病药物需长期服用,擅自停药或减量可能导致病情反弹;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根据结果调整药物剂量;警惕停药风险:如阿司匹林停药后5天内血栓风险增加3倍,氯吡格雷停药后1个月内血栓风险升高。

二、误区二:忽视药物相互作用——疗效打折的“幕后黑手”
1. 典型表现
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导致抗血小板作用减弱。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合并使用克拉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服用华法林时未告知医生同时使用中药(如丹参、三七),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2. 科学避坑
主动告知医生:就诊时详细说明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和中药;避免高危组合: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他汀类药物+某些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红霉素、伊曲康唑等,可能抑制他汀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华法林+中药:如丹参、当归、银杏叶等,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定期监测: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服用华法林期间,每周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三、误区三:轻视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器”
1. 典型表现
认为血脂正常即可停用他汀类药物,过度依赖扩血管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忽视他汀类药物的稳定斑块作用,担心他汀类药物副作用而拒绝长期服用。

2. 科学避坑
明确降脂目标:极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LDL-C<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高危患者(如稳定型冠心病):LDL-C<1.8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

理解他汀类药物的多重作用:降低血脂:抑制胆固醇合成,稳定斑块:减少斑块内炎症反应,降低斑块破裂风险,改善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长期坚持:他汀类药物需终身服用,停药后LDL-C可能在2-4周内反弹至基线水平。

四、误区四:忽视抗血小板治疗的“黄金时间窗”——血栓形成的“高危期”
1. 典型表现
支架术后未按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漏服药物后未及时补服,或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认为“支架有寿命”,术后1年停药。

2. 科学避坑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12个月法则”:裸金属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高出血风险患者:可缩短至6个月,但需严格评估。

漏服处理:阿司匹林:若漏服时间<12小时,立即补服;若>12小时,下次按原剂量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若漏服时间<12小时,立即补服;若>12小时,下次按原剂量服用,无需加倍。

警惕停药风险:支架术后1年内停药,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20-30倍。替格瑞洛停药后3天内,血小板聚集功能可恢复至基线水平。

五、误区五:过度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干预——病情控制的“短板效应”
1. 典型表现
认为“只要吃药就行”,继续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

3. 科学避坑
戒烟限酒:吸烟: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戒烟后1年风险降低50%,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女性<15g。

合理饮食: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5g,低脂:脂肪摄入量<总热量30%,饱和脂肪酸<7%,高纤维:每日蔬菜≥500g,水果≥200g,全谷物占主食1/3。

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150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每周2-3次。

心理调适:焦虑抑郁: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需通过心理疏导、社交活动缓解,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六、误区六:迷信“特效药”或“偏方”——延误治疗的“致命陷阱”
1. 典型表现
听信广告宣传,购买“溶栓胶囊”“通脉灵”等未经临床验证的药物,盲目服用中药偏方,如三七粉、丹参滴丸,未告知医生,拒绝正规治疗,认为“手术伤元气”,坚持保守治疗。

3. 科学避坑
警惕虚假宣传:我国批准的冠心病治疗药物均需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未获批的药物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溶栓”“通脉”等宣传语多为营销手段,缺乏科学依据。合理使用中药:中药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如复方丹参滴丸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服用中药前需告知医生,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信任正规治疗:支架手术和冠脉搭桥术是改善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术后需配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结语
冠心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科学避坑。记住:药物是武器,规范是盾牌,生活方式是根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蒋璐 新野新区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