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头号健康杀手,每年夺走近1800万人的生命。它像一位“隐形杀手”,在悄无声息中侵蚀心脏和血管,直至突发心梗、脑卒中等致命事件。如何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心血管病变?超声技术——这一无创、安全、高效的影像学手段,已成为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让心脏的每一次跳动、血管的每一处病变都无所遁形。
从传统超声心动图到三维超声、血管内超声(IVUS),再到人工智能辅助分析,超声技术不断突破,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带来革命性变化。本文将带您走进超声的世界,探索它如何像“心窗”一般,揭开心血管疾病的神秘面纱。
超声技术的基本原理:声波里的“心脏密码”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2-18MHz)穿透人体组织,遇到不同密度的结构时产生回声,计算机将这些回声转化为实时图像。在心血管领域,超声主要分为: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观察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
血管超声:评估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
经食管超声(TEE):提供更清晰的心脏后部结构图像。
与CT、MRI相比,超声无辐射、可床旁操作,且能动态观察心脏运动,被誉为“心血管医生的听诊器”。
超声如何“看透”心脏?——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1. 冠心病:揪出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冠心病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传统诊断依赖冠脉造影(有创)。而超声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关键信息:
负荷超声心动图:运动或药物刺激下观察心肌缺血区,敏感性达80%-90%。
斑点追踪成像(STE):检测心肌细微运动异常,早于心电图发现缺血。
血管内超声(IVUS):导管进入冠脉内,直接测量斑块负荷,指导支架植入。
案例:一位58岁男性有胸痛但心电图正常,负荷超声显示左心室壁运动减弱,最终冠脉CT证实重度狭窄,避免心梗发生。
2. 心力衰竭:给心脏功能“打分”
心衰患者的心脏可能扩大、收缩无力。超声的核心评估指标包括:
射血分数(EF):区分HFrEF(EF<40%)与HFpEF(EF≥50%)。
E/e’比值:评估左心室充盈压,诊断舒张功能不全。
三维超声:精准计算心室容积,误差率低于传统二维方法。
突破:全球首个AI超声系统(如EchoGo Core)可自动测量EF,分析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15秒。
3. 心脏瓣膜病:聆听“门”的异响
瓣膜狭窄或反流会产生特征性涡流,超声通过彩色多普勒直观显示:
二尖瓣狭窄:瓣叶增厚呈“穹顶样”,血流速度增快。
主动脉瓣反流:舒张期左心室流出道出现逆向血流束。
三维经食管超声:术前精确测量瓣环尺寸,指导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
经典发现:一位患者因乏力就诊,超声发现二尖瓣腱索断裂致大量反流,微创修复后症状消失。
血管超声:透视动脉硬化的“照妖镜”
1. 颈动脉斑块:中风预警系统
超声可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识别易损斑块特征:
低回声斑块:脂质核心大,易破裂。
溃疡型斑块:表面不规则,血栓形成风险高。研究显示:IMT每增加0.1mm,心梗风险上升15%。
2. 下肢动脉缺血:血流“交通图”
通过测量踝肱指数(ABI)及血流频谱,超声能定位狭窄部位,避免截肢。
结语:让每一颗心都被“看清”
从黑白超声到智能成像,这项诞生于20世纪的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它不仅是医生的“透视眼”,更是患者的“护心符”。未来,随着超声技术与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将步入“预见性医疗”新时代。在这扇“心窗”前,生命的神秘与科技的智慧交相辉映,照亮人类战胜心血管疾病的征途。
(刘琳琳 息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