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如同一片阴霾,悄然笼罩着许多人的夜晚。它不仅影响着次日的精力与状态,长期以往,更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深远的损害。
短期失眠往往由诸多外在因素引发。压力过大是常见导火索,如工作上的紧急任务、学业中的重要考试,这些压力源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大脑在夜间仍高速运转,难以切换至休息模式。环境改变也不容忽视,出差、搬家等导致的睡眠环境变化,可能让身体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影响入睡。此外,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生物钟,也是造成短期失眠的“罪魁祸首”之一。
当失眠从偶尔的熬夜演变成长期问题,背后的原因便复杂得多。心理因素首当其冲,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常伴有失眠症状,患者内心的恐惧、担忧、悲伤等情绪如影随形,在夜间被无限放大,侵蚀着睡眠。不良生活习惯同样难辞其咎,长期熬夜、日夜颠倒,打乱人体自然节律,身体机能失调,失眠便会找上门来。还有一些人因患有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心脏病等,病痛折磨使得睡眠支离破碎。
失眠的危害不容小觑。短期来看,它会使人第二天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学习新知识也变得困难重重。长期失眠更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免疫力下降,身体易受病毒、细菌侵袭;内分泌紊乱,引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也承受巨大压力,高血压、冠心病风险骤增。同时,失眠还会导致情绪失控,加重焦虑、抑郁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失眠,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对于短期失眠,改善睡眠环境是关键。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与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枕头,营造利于睡眠的氛围。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泡热水澡等方式放松身心,让大脑逐渐进入休息状态。适度运动也大有裨益,但应避免临近睡前剧烈运动,以免神经兴奋。
若是长期失眠,寻求专业帮助必不可少。心理治疗针对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失眠效果显著,认知行为疗法能纠正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改变不良睡眠习惯。药物治疗则需谨慎,在医生指导下,按需服用安眠药,切不可自行滥用,以免产生依赖。此外,中医调理也是不错的选择,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方法旨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
日常生活中,规律作息是预防与缓解失眠的基石。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起身,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饮食方面,晚餐不宜过饱,少吃辛辣、油腻食物,睡前可适当饮用温牛奶助眠。学会减压同样重要,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能帮助放松紧绷的神经,驱散内心阴霾。
失眠虽恼人,但只要我们洞察其背后秘密,从生活点滴入手,以科学方法应对,就能驱散黑夜里的疲惫,重拾优质睡眠,找回生活活力与健康体魄。无论是短期调适,还是长期抗争,战胜失眠之路虽漫漫,却总有希望曙光在前。
(靖程震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心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