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痛,这一看似与老化紧密相关的症状,实则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的早期预警。多发性骨髓瘤在50-60岁的人群中尤为多发,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2。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骼侵袭特点、误诊原因、晚期症状及人文关怀,以提高公众对此疾病的认知。
一、多发性骨髓瘤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属于进行性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瘤和一株完整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蛋白质游离的单克隆性或轻链过度增生。该病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且患者对细菌性感染的易感性增高,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
二、骨痛: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信号
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由于中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现象,轻微的劳累或磕碰都可能导致腰背疼痛,因此骨痛往往被忽视。然而,当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严重时,才接受治疗往往会贻误病情。
专家提醒,中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肾功能受损、贫血、反复感染或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尤其是当骨痛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时,更应高度警惕。
三、误诊原因剖析
多发性骨髓瘤在发病初期容易被误诊为骨质疏松、腰椎病、贫血等常见病。这主要是由于血液病在所有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人们不容易想到;同时,该病的症状与上述疾病表现相似,导致患病初期误诊高发。
此外,基层医院血液科设备不足、医生缺乏血液疾病医学知识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医生的血液疾病诊疗水平、加强血液科建设对于减少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四、晚期症状与并发症
多发性骨髓瘤进展到晚期时,患者常出现三明治椎体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椎体上下缘骨板完整,中间骨质溶解塌陷。晚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骨破坏(CRAB症状群)。这些症状往往相互叠加,形成恶性循环。
晚期患者还常因免疫球蛋白异常分泌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引发高粘滞综合征,可能导致脑梗死、心肌缺血等严重后果。治疗方面,晚期患者对硼替佐米等蛋白酶体抑制剂的耐药率较高,疼痛管理成为重点。
五、终末期护理与人文关怀
终末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疼痛难忍。此时,护理团队不仅要控制躯体症状,更要关注患者尊严维护。采用椎体成形术联合心理干预、教会家属使用医用转移板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
同时,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缓解下肢水肿时,要注意用屏风保护患者隐私。终末期护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患者身心需求,提高生命质量。
六、预后的现实考量
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预后较差。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9-12个月。电解质紊乱是晚期患者的处理难点之一,需要动态调整唑来膦酸剂量,同时预防颌骨坏死的发生。
七、结语
骨痛不止是老化的信号,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的早期预警。提高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加强基层医院血液科建设、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关注患者终末期护理与人文关怀,对于减少误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骼侵袭,我们应高度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马馨 郑州第三人民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