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认知里,ICU(重症监护病房)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沉重而神秘的阴影,与 “紧急”“危险” 紧密相连,甚至被视为 “生命的终点”,让人谈之色变。然而,真实的 ICU 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真的是人们所认为的绝望之地吗?实际上,ICU 是汇聚先进医疗资源,承载着生命希望的关键场所,是生命的重要防线。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是医院专门集中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区域。这里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望达到最好的救治效果。从人员配备来看,按照国家卫健委要求,ICU 一张床位至少配备 0.8 - 1 个医生,2.5 - 3 个护士。这些医护人员都是专业技能精英,他们不仅综合能力要求高,还需随时待命,加班加点更是常态。设备方面,ICU 配备了各种先进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如能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提供持续体外循环、代替病人心肺功能的 ECMO(体外膜肺氧合);能代替肾脏功能、维持内稳态平衡的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及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肌功能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总的来说,住进 ICU 的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有一个或多个器官或者系统受累,已经或潜在危及生命。
哪些患者会被送入 ICU 呢?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体征进行连续严密监护和支持的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术的患者或心肺复苏术后需要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功能衰竭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重症休克、脓毒血症及中毒病人;脏器移植前后需要监护或者加强治疗的患者;慢性疾病急性加重,如慢支炎肺气肿,哮喘持续发作等患者。
现实中,有数据表明约 90% 的患者能顺利转出 ICU。这一数据并非无凭无据,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ICU 的专业医护团队有着丰富的急救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时刻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能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并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病人的救治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例如,面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设备可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帮助患者度过呼吸功能衰竭期;对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RRT 可代替肾脏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然而,部分家属会选择放弃让患者继续在 ICU 治疗。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原因,ICU 配备昂贵医疗设备,使用大量先进治疗技术和高价值药品,加上专业医护人员的密集投入,导致患者每天治疗费用较高,一些家庭难以承受长期高额费用,无奈只能放弃。另外,路途遥远照顾不便,家属无法在异地长时间陪伴照顾患者,只能转回当地医院;还有患者年纪太大,家属担心客死他乡,选择落叶归根等原因。但当我们深入了解 ICU 后会发现,在还有很大希望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如今,部分医院也在积极做出改变,提升 ICU 的人性化体验。比如,有的医院实行半开放式分区管理,将重症监护室划为多个区域,像多耐药感染治疗区、危重治疗区、重症缓冲区和传染疾病缓冲病房。在多耐药感染治疗区和传染疾病缓冲病房,每张床头配备可视通话系统,方便患者与家属视频沟通;危重治疗区每天在特定时间允许一位家属进入探视;重症缓冲区病人病情较稳定,家属可在规定时间段根据病情需要进入陪护。通过这些个性化探视方案,既有助于患者康复,又能减轻患者恐惧和家属焦虑。
ICU 并非 “生命终点站”,它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更是创造 “起死回生” 奇迹的地方,是通往新生的通道。希望大家能消除对 ICU 的恐惧和误解,在面对疾病和生命考验时,做出更理性、更有利于患者的选择。同时,也期待未来 ICU 能有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更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与管理,让更多患者在这里重获健康,开启新的生活。
(孙轶睿 长垣市中医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