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液净化室里的“心灵疗愈”,患者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2025-07-03 14: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血液净化(如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的血液净化治疗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负担,更对其心理状态造成深远影响。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历焦虑、抑郁、孤独甚至绝望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在血液净化室里,除了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一、血液净化患者的心理困境

1. 长期治疗的负担与无助感

血液透析患者通常需要每周进行2-3次治疗,每次持续3-4小时,这种长期、频繁的治疗模式容易让患者产生“被机器束缚”的感觉。许多患者形容自己的生活“围着透析机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安排时间,久而久之,无助感和绝望感逐渐滋生。 

2. 对疾病预后的恐惧

终末期肾病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往往需要终身依赖透析或等待肾移植。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患者的焦虑,尤其是当病情出现波动时,患者可能陷入对死亡的恐惧,甚至产生“治疗无意义”的消极心理。 

3. 社会角色丧失与自我价值感降低

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许多透析患者不得不减少工作、社交甚至家庭责任,这种“社会角色退化”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自尊心受损,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4. 治疗过程中的孤独感

在血液净化室里,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静卧,面对冰冷的机器和单调的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部分医院限制家属陪护,患者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剧。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并非仅仅是“安慰”患者,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 

降低并发症风险: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患者忽视饮食控制、漏掉透析治疗,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等风险。 

提高治疗配合度:心理支持能帮助患者更积极地面对治疗,减少中途放弃的情况。 

改善整体生存率:心理健康的患者往往拥有更强的求生意志,能够更好地适应疾病管理。 

三、血液净化室里的“心灵疗愈”策略

1. 建立信任的医患沟通

医护人员是患者最直接的心理支持来源。通过耐心倾听、真诚关怀,医生和护士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恐惧。例如: 

在治疗前简要解释操作流程,减少未知带来的焦虑。 

定期询问患者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绪。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信息。 

2. 提供心理咨询与团体支持

个体心理辅导: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患者应对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病友互助小组:组织透析患者交流经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增强归属感。 

3. 优化治疗环境,减少孤独感

在透析室内播放舒缓音乐或提供书籍、电视等娱乐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 

允许家属在安全条件下陪伴,增强患者的心理安全感。 

鼓励患者之间交流,营造温暖的氛围。 

4.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人的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可以指导家属: 

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保持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帮助患者重新定义生活目标,例如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轻度工作等。 

5. 引入正念疗法与放松训练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技巧能有效缓解透析患者的焦虑。医护人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引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帮助他们平静心情。 

四、结语:让医疗更有温度

血液净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治疗,更是一场身心并行的“持久战”。在关注患者肾功能指标的同时,医护人员、家属乃至社会都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科学的心理护理,我们能让血液净化室不再只是冰冷的治疗空间,而成为患者重拾希望、找回生活信心的“心灵疗愈站”。 

(李玉丽 罗山县人民医院 血液净化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