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微观战场上,临床微生物检验宛如一位敏锐的侦察兵,精准识别致病微生物,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防控提供关键线索。而微生物鉴定技术,恰似赋予这些微小生物独一无二“身份证”的密码解码器,开启通往精准医疗的大门。
传统形态学鉴定是早期探索微生物身份的基础手段。就像凭借外貌特征辨认一个人,显微镜下,细菌的形态各异,有球菌、杆菌、螺形菌等;真菌有着独特的孢子、菌丝结构;寄生虫也各有其典型形态。例如,观察到血涂片中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等不同阶段的特殊形态,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初步判断疟疾感染。这种方法简便直观,但局限性明显,如同仅凭外貌判断人,易出现误判,难以区分形态相似的微生物种类,且无法深入探究其内在特性。
生化反应鉴定如同剖析微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微生物对各类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与产物不尽相同。以肠道杆菌为例,大肠埃希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而沙门氏菌通常不发酵乳糖,借助这一特性,通过设计含有特定底物的生化试验套餐,如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等,检测微生物对底物的分解情况,生成专属“生化指纹”,从而将其精准定位到具体菌种。此法较形态学更深入一步,不过,部分微生物生化反应不典型,且实验流程繁琐、耗时较长,在应对紧急病情时略显捉襟见肘。
免疫学鉴定则像是精准捕捉微生物的“特警行动”。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制备针对特定微生物的抗体,一旦样本中存在相应微生物,抗原抗体相遇即结合,通过标记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染色等,让结合信号可视化。例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用乙肝抗体与之结合,若样本阳性,就会显色或发光,快速锁定乙肝病毒。它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从复杂样本中精准揪出目标微生物,可对于新现、罕见微生物,抗体制备难度大、周期长,有时难以及时应对。
分子生物学鉴定堪称解锁微生物身份的“高科技密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扩增微生物特定基因片段,如同将微弱信号放大千万倍,哪怕样本中微生物寥寥无几,也能精准检出。基因测序更是终极利器,测定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如同读取其完整“基因身份证”,不仅可明确种类,还能追溯其变异、耐药基因等信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对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助力溯源、疫苗研发与防控策略制定。然而,分子技术对实验室条件、人员技术要求严苛,成本较高,基层普及受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鉴定技术各有优劣,它们相互补充、协同作战。形态学初筛,生化反应细化分类,免疫学快速锁定,分子生物学深度解析,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微生物鉴定网络。随着科技飞驰,这些技术不断融合创新,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 TOF MS)技术,融合蛋白指纹图谱与质谱分析,几分钟内即可鉴定微生物,高效且精准。未来,更便捷、智能、多元的鉴定技术将持续涌现,为守护人类健康,在微生物世界精准“验明正身”,筑牢医学防线。
(任喜凤 河南省南阳西峡县中医院 检验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