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呼吸机脱机训练:如何帮孩子摆脱“机器依赖”

2025-03-20 14: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不用这个‘大盒子’呼吸?”一名8岁患儿在病房里小声问母亲,他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已依赖呼吸机两周。这样的场景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并不少见——长期机械通气不仅增加感染风险,还会导致呼吸肌萎缩、膈肌功能障碍,甚至引发“呼吸机依赖综合征”。如何科学、安全地帮助孩子脱离呼吸机?本文将从脱机评估、训练方法到家庭护理,为家长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脱机指南”。

一、呼吸机依赖的“隐形陷阱”:为何孩子离不开机器?

呼吸机本应是危重患儿的“生命支持”,但若使用超过72小时,可能触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依赖机制:

1. 呼吸肌“用进废退”

· 长期机械通气会抑制膈肌(主要呼吸肌)的电活动,导致膈肌萎缩(厚度每周减少约6%)。

· 辅助通气模式下,患儿自主呼吸努力减少,呼吸肌力量下降(最大吸气压可降低30%-50%)。

2. 中枢神经系统“适应性改变”

· 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CO₂)的敏感性降低(需更高CO₂水平才能触发呼吸驱动)。

· 形成“呼吸机-大脑”负反馈循环:患儿习惯呼吸机“代劳”,自主呼吸意愿减弱。

3. 心理性依赖“恶性循环”

· 恐惧:对“无法呼吸”的焦虑(尤其曾经历呼吸困难的患儿)。

· 行为退缩:依赖呼吸机作为“安全屏障”,拒绝尝试自主呼吸。

临床数据:在PICU中,约20%-30%的机械通气患儿会出现脱机困难,其中10%需延长通气时间超过21天。

二、脱机“黄金窗口期”:抓住这3个关键信号

脱机并非越早越好,需综合评估患儿的生理储备和病情稳定性。以下3项指标是判断“可脱机”的核心依据:

1. 原发病控制“达标”

· 感染:体温正常48小时以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恢复正常。

· 肺部病变:胸片或CT显示肺实变、胸腔积液等明显吸收。

· 循环稳定:无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乳酸水平<2mmol/L。

2. 呼吸功能“储备充足”

· 氧合指标: 

· 吸入氧浓度(FiO₂)≤0.4时,动脉血氧分压(PaO₂)≥60mmHg。

· 氧合指数(OI=FiO₂×平均气道压×100/PaO₂)<8。

· 通气指标: 

· 自主呼吸频率<35次/分钟(1-12月婴儿)或<30次/分钟(1岁以上儿童)。

· 呼气末正压(PEEP)≤5cmH₂O,压力支持(PS)≤8cmH₂O。

3. 脱机试验“通关”

· 自主呼吸试验(SBT): 

· 方法:将呼吸机模式改为“压力支持通气(PSV)0cmH₂O+PEEP 5cmH₂O”,持续30-120分钟。

· 成功标准:无呼吸窘迫(无鼻翼扇动、三凹征)、血氧饱和度(SpO₂)≥90%、心率<140次/分钟、无烦躁不安。

· 膈肌超声评估: 

· 测量膈肌移动度(正常值>1.5cm)和增厚率(正常值>30%),若达标提示膈肌功能恢复。

三、科学脱机“3步训练法”:从“机器辅助”到“自由呼吸”

脱机需循序渐进,通过降低呼吸机支持水平→间歇性自主呼吸→完全脱机的阶梯式训练,帮助患儿重建呼吸功能。

1. 第一步:呼吸肌“热身运动”(3-5天)

· 目标:增强膈肌和肋间肌力量,减少呼吸机依赖。

· 方法: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设定较低的指令频率(如8-10次/分钟),鼓励患儿自主呼吸。

· 膈肌起搏治疗:通过电极刺激膈神经(频率10-30Hz),诱发膈肌收缩(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 呼吸操: 

· 吹气球:锻炼呼气肌(每日3组,每组5次)。

· 缩唇呼吸:吸气2秒→缩唇呼气4秒(改善气道阻力)。

2. 第二步:自主呼吸“实战演练”(1-2周)

· 目标:延长自主呼吸时间,适应“无机器辅助”状态。

· 方法: 

· T管试验:断开呼吸机,连接T型管,给予湿化氧气(FiO₂ 0.3-0.4),初始10分钟/次,逐渐延长至2小时。

· 压力支持通气(PSV)递减法: 

· 初始PS 8cmH₂O,每日降低2cmH₂O,直至PS 0cmH₂O。

· 若患儿出现呼吸窘迫,立即恢复原支持水平。

3. 第三步:完全脱机“冲刺阶段”(3-7天)

· 目标:实现24小时无呼吸机辅助呼吸。

· 方法: 

· 夜间脱机:先尝试白天脱机,待适应后逐步延长夜间脱机时间。

· 无创通气过渡:对高危患儿(如神经肌肉疾病),可短期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预防再插管。

· 心理支持: 

· 家长陪伴:在脱机过程中握着孩子的手,给予安全感。

· 奖励机制:用贴纸、小玩具鼓励孩子配合训练。

四、家庭护理“4大要点”:巩固脱机成果

成功脱机后,家庭护理是预防“二次插管”的关键。家长需掌握以下技能:

1. 监测呼吸“3看1听”

· 看:胸廓起伏是否对称、呼吸频率是否平稳(1-12月婴儿30-40次/分钟,1岁以上20-30次/分钟)。

· 听:呼吸音是否清晰(若出现哮鸣音或痰鸣音,提示气道阻塞)。

2. 预防感染“3道防线”

· 手卫生:接触孩子前后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

· 环境清洁: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头柜、玩具,保持室内湿度50%-60%。

· 避免交叉感染:不去人群密集场所,家庭成员感冒时佩戴口罩。

3. 营养支持“高蛋白+易消化”

· 能量需求:脱机期患儿每日热量需求为80-100kcal/kg(高于普通儿童)。

· 饮食建议: 

· 优先选择鸡蛋、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

·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

4. 紧急情况“3步处理”

· 呼吸困难:立即取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若家中有制氧机),并联系急救。

· 意识改变:若患儿嗜睡或烦躁,可能是CO₂潴留,需紧急就医。

· 痰液堵塞:鼓励患儿咳嗽,若无效,可轻拍背部(从下至上,从外至内)协助排痰。

从“机器依赖”到“自由呼吸”,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的“持久战”。每一次成功的自主呼吸,都是孩子向健康迈出的坚实一步;每一份家长的细心守护,都是孩子重获新生的温暖力量。记住:脱机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当孩子终于摆脱呼吸机的束缚,那第一声清脆的啼哭,便是对生命最动人的礼赞。

(陈晓红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