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什么时候能不用这个大机器睡觉?"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8岁的白血病患儿小雨望着床头的呼吸机,声音里满是期待。她因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已依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8天。像小雨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据统计,我国儿科ICU中约15%的患儿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其中30%会出现"呼吸机依赖",脱机时间延长不仅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风险,还可能引发呼吸肌萎缩、膈肌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如何科学开展脱机训练,帮助孩子重获自主呼吸能力?这需要医患携手跨越三道"生命关卡"。
第一关:精准评估——判断孩子是否"准备好了"
脱机训练不是"突然拔管",而是基于严密评估的渐进过程。儿科医生会通过"脱机筛查四步法"判断时机:
1. 病因解除:清除呼吸衰竭的"根源"
· 感染控制:血培养转阴、肺部影像学吸收、C反应蛋白(CRP)降至正常2倍以下。
· 原发病稳定: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无残余分流,神经肌肉疾病患儿无急性发作。
· 案例:3岁哮喘持续状态患儿小杰,在雾化吸入+全身激素治疗72小时后,呼气峰流速(PEF)恢复至预计值80%,才启动脱机训练。
2. 呼吸力学达标:让肺"有力量"工作
· 关键指标:
· 浅快呼吸指数(RSBI)=呼吸频率(次/分)/潮气量(ml)≤105(儿童标准)。
· 最大吸气压力(MIP)≥-20cmH₂O(反映呼吸肌力量)。
· 自主呼吸试验(SBT)耐受:脱离呼吸机30-120分钟,血氧饱和度(SpO₂)≥90%,心率波动<20次/分。
· 特殊工具:儿童专用呼吸力学监测仪可实时显示跨肺压、呼吸功等数据,辅助判断。
3. 营养与代谢支持:为脱机提供"能量燃料"
· 能量需求:机械通气患儿每日热量需求达80-100kcal/kg(正常儿童60-70kcal/kg)。
· 蛋白质补充:1.5-2.0g/(kg·d)以防止呼吸肌蛋白分解。
· 营养途径:
· 早期:肠内营养(鼻胃管/鼻空肠管)联合肠外营养(PN)。
· 脱机期:逐步过渡至经口饮食,优先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
第二关:科学训练——从"机器辅助"到"自主呼吸"的渐进过渡
脱机训练需遵循"最小辅助原则",通过三步法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
1.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让呼吸肌"热身"
· 原理:呼吸机按预设频率提供强制通气,其余时间允许患儿自主呼吸。
· 参数设置:
· 初始频率:接近患儿自主呼吸频率(如婴儿40-50次/分,儿童20-30次/分)。
· 每周降低频率2-4次/分,直至降至4-6次/分(接近撤机阈值)。
· 效果:研究显示,SIMV模式可使脱机时间缩短30%,呼吸肌疲劳发生率降低45%。
2. 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给呼吸肌"减负"
· 原理:患儿吸气时呼吸机提供恒定压力支持,减少呼吸做功。
· 参数调整:
· 初始压力:8-10cmH₂O(根据患儿舒适度调整)。
· 每日降低1-2cmH₂O,直至压力≤5cmH₂O且患儿耐受良好。
· 案例:5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小萱,通过PSV模式训练10天后,成功脱离呼吸机。
3. T管试验:模拟"脱机状态"的终极考验
· 操作:将T型管连接于气管插管,让患儿完全自主呼吸,通过加温湿化氧源维持氧合。
· 观察指标:
· 持续耐受时间:从初始15分钟逐步延长至2小时。
· 血气分析:PaO₂≥60mmHg,PaCO₂≤50mmHg,pH 7.35-7.45。
· 成功标准:连续3次T管试验通过,且无呼吸窘迫表现(如鼻翼扇动、三凹征)。
第三关:家庭延续——把"ICU训练"带回家
脱机成功不代表治疗结束,家庭护理是巩固疗效的关键环节:
1. 呼吸功能锻炼:游戏化的"肺康复"
· 吹气球训练:选择直径10-15cm的气球,每日吹3组,每组10次(适合学龄期儿童)。
·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撅嘴如吹口哨般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2倍),每日5分钟。
· 腹式呼吸:仰卧位放书本于腹部,吸气时顶起书本,呼气时下降,增强膈肌力量。
2. 预防感染:筑起呼吸道"防护墙"
· 手卫生: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洗手。
· 环境管理: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使用毛绒玩具、地毯等易积尘物品。
·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3. 心理支持:化解"机器依赖"的心理阴影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绘本、动画解释呼吸机作用,减少恐惧(如《小熊的呼吸机朋友》)。
· 家庭参与:让父母参与脱机训练,如协助记录呼吸频率、鼓励孩子完成锻炼任务。
· 案例:10岁白血病患儿小浩在心理医生引导下,将呼吸机比作"超级英雄装备",脱机后主动教其他小朋友做呼吸操。
从PICU的呼吸机到家庭的自由呼吸,这场"生命接力"需要医护的精准评估、科学的训练方案,更需要家庭的耐心陪伴。当孩子再次发出清脆的笑声,当监护仪上的呼吸波形变为规律的自主呼吸,我们知道:脱机不仅是摆脱机器,更是帮助孩子重获对生命的掌控权。每一个成功脱机的故事背后,都是医患共同书写的生命奇迹——因为对于儿童而言,能自由呼吸的每一刻,都是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张陆迪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