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里,呼吸机常被视为"生命守护者",但也有患者抱怨它像"枷锁"。这种矛盾的认知源于呼吸机在医疗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挽救生命的利器,
也可能带来并发症风险。
一、呼吸机的核心作用
呼吸机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时期。当时医生将患者头部密封在负压铁箱中,通过周期性改变箱内气压辅助呼吸。随着技术革新,现代呼吸机已发展为集供气、监测、调控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其核心功能包括:
维持氧合:通过面罩或气管插管输送氧气,避免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的多器官衰竭。
减轻呼吸负担:为呼吸肌无力的患者(如重症肌无力、术后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支持。
纠正呼吸紊乱: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通过持续正压通气(CPAP)防止睡眠中气道塌陷。
二、适应症解析:哪些患者需要呼吸机?
1.急性呼吸衰竭
典型场景: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毒等导致肺功能急剧下降。
判断标准:血氧饱和度<90%、呼吸频率>30次/分、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₂/FiO₂<300mmHg。
处理方式:优先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通气),若效果不佳则转为有创通气(气管插管)。
2.术后呼吸支持
典型场景:胸腹部手术、心脏手术后患者因麻醉药物残留或疼痛导致呼吸抑制。
处理方式:术后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逐步过渡到自主呼吸。
3.慢性呼吸疾病急性加重
典型场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哮喘持续状态。
处理方式:通过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模式,在吸气时提供较高压力支持,呼气时降低压力防止气道塌陷。
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典型场景:夜间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导致白天嗜睡、高血压。
处理方式:佩戴CPAP面罩,保持气道开放。
三、呼吸机使用全流程:从准备到监测
1.使用前准备
设备检查:确认电源、氧气源、湿化器功能正常,检查管路无破损。
患者评估:排除禁忌症(如气胸、肺大疱未处理、严重面部创伤)。
模式选择:根据病情选择模式:
控制通气(CMV):完全由机器控制呼吸,适用于昏迷患者。
辅助/控制通气(A/C):患者自主呼吸触发机器辅助,适用于意识清醒但呼吸肌无力者。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设定基础呼吸频率,允许患者自主呼吸,适用于脱机训练。
2.参数设置
潮气量:成人通常设定为6-8ml/kg(理想体重)。
呼吸频率:12-20次/分,根据血气分析调整。
吸氧浓度(FiO₂):初始可设为100%,逐步下调至维持血氧饱和度>90%的最低浓度。
呼气末正压(PEEP):ARDS患者通常需5-15cmH₂O,防止肺泡塌陷。
3.连接与启动
无创通气:选择合适尺寸面罩,确保密封性。注意避免鼻梁、颧骨处皮肤压伤。
有创通气:经口或鼻插入气管导管,深度约22-24cm(成人),固定导管并拍摄胸片确认位置。
启动监测:持续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等参数。
4.动态调整
每小时评估:观察患者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
参数优化: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PEEP、FiO₂等参数。
并发症预防: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不张,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感染风险。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发生机制:气管插管破坏呼吸道屏障,细菌沿导管表面定植。
预防措施:
抬高床头30-45°,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尽早撤机。
使用含抗菌涂层的气管导管。
2.气压伤
典型表现: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预防措施:限制平台压<30cmH₂O,避免过度通气。
3.人机对抗
发生原因:患者烦躁、呼吸机模式不匹配。
处理方式:
短期使用镇静剂(如丙泊酚)。
调整触发灵敏度,减少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抢气"现象。
4.长期依赖
高风险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患者。
脱机策略:
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
使用膈肌电活动监测评估呼吸肌功能。
五、患者与家属的常见误区
"戴呼吸机说明病情危重":部分慢性病(如COPD)患者可长期居家使用无创呼吸机。
"呼吸机会上瘾":呼吸机本身无成瘾性,依赖源于原发病未控制。
"面罩压迫感无法忍受":现代面罩采用硅胶材质,可通过调整头带松紧、使用垫片缓解。
呼吸机是现代医学的重大突破,但并非万能。其价值在于为治疗争取时间,而非替代原发病治疗。对于患者而言,严格遵循医嘱、配合康复训练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关键。
(常琳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