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高无疑是家长们极为关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乎孩子的外在形象,更可能对其心理发育、未来职业选择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进行科学的身高管理,至关重要。
一、认识身高发育的关键因素
遗传为身高奠定了基础框架,但绝非唯一决定要素。营养宛如搭建高楼的砖块,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摄入是身高增长的有力保障。蛋白质作为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肌肉到骨骼,无处不在,像牛奶、鸡蛋、鱼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能为生长提供关键原料。钙则是骨骼的“支撑者”,缺钙易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日常饮食中的奶制品、豆制品以及深绿色蔬菜等都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 D 如同钙吸收的“搬运工”,晒太阳可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 D,助力钙的高效吸收,推动骨骼生长。
运动是刺激骨骼生长的“催化剂”。跳跃类运动,如跳绳、篮球,在起跳下落瞬间,骨骼承受适度压力,激发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骼生长;拉伸运动,像引体向上、游泳,能充分伸展关节与肌肉,为骨骼生长创造良好空间;而户外慢跑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血液循环效率,确保营养物质精准输送至生长部位,全方位助力身高发育。
睡眠堪称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时段”。夜间深度睡眠时,大脑垂体大量分泌生长激素,尤其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规律且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充分接收这一“长高信号”。不同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长各异,幼儿期每天需 12 - 14 小时,小学阶段不少于 10 小时,中学阶段也应保证 8 - 9 小时,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方能契合生长激素分泌节奏。
二、定期监测,建立身高档案
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应定期为其测量身高体重,详细记录数据,绘制生长曲线图,直观了解孩子生长趋势。对比标准身高体重表格,一旦发现生长速度偏离正常范围,如 3 岁前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7 厘米,3 岁至青春期每年低于 5 厘米,或青春期无显著加速生长迹象,便要及时警觉。这些异常可能是营养失衡、疾病隐患或内分泌紊乱的信号,尽早就医排查,可抓住干预干预期,为身高增长争取主动。
三、规避误区,走向科学管理之路
部分家长盲目听信广告宣传,购买所谓“增高神器”“特效保健品”,殊不知这些产品大多缺乏科学验证,成分不明,轻则无效浪费钱财,重则可能含激素等有害成分,扰乱孩子内分泌,阻碍正常生长。过度依赖单一食物补充营养亦不可取,只喝骨头汤补钙,却忽视其他营养素协同作用,无法满足全面生长需求。
同时,心理因素对身高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环境的孩子,生长激素分泌会受抑制。家长应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减压放松,以良好心态迎接成长挑战。
身高管理是一场持久且精细的战役,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多方携手。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掌握科学知识,从日常点滴做起,合理膳食、督促运动、保障睡眠;学校加强体育教育,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社会普及身高管理科普知识,共同为孩子身高发育保驾护航,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道路上“挺直腰杆”,迈向理想高度,开启自信人生新篇章。
(姚海英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