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它如同一个“无声的杀手”,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患者的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我国现有超2000万房颤患者,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发病率正以惊人速度攀升。本文将详细阐述房颤患者面临的“无声危机”,并从抗凝治疗和日常护理两方面提供全面的应对指南。
一、房颤的“无声危机”
房颤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1.脑卒中风险飙升:房颤时,心房无法有效泵血,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漂流”,堵塞脑部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数据显示,约20%的脑梗由房颤导致,且这类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远高于普通脑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6倍,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可高达1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很多是致命的,患者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25%。
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长期房颤会让心脏像过度劳损的发动机,逐渐失去正常功能。心脏为了维持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倍“工作”,最终导致心肌受损、心脏扩大,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5倍,心衰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比率约13%-27%。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其他并发症与死亡风险:房颤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未经规范治疗的房颤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常人。他们不仅面临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还可能因心脏功能衰竭、肺栓塞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的“盾牌”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关键措施,它能为患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1.哪些患者需要抗凝治疗:具有卒中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这些患者包括既往有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房血栓形成、二尖瓣狭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情况的人群。对于具有中危或低危风险的房颤患者,可根据个体情况权衡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2.常用抗凝药物: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华法林是传统的抗凝药物,使用较为复杂,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INR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则不需要常规监测INR,使用更为方便,但价格相对较高。对于年龄较大、肾功能不全、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开始抗凝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包括既往出血史、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因素。告知患者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如出血、药物相互作用等。定期进行INR监测,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注意饮食对INR的影响,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告知患者如有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大便变黑等,应及时就医。
4.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围手术期的抗凝管理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对于存在抗凝禁忌或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其他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如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应注意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三、日常护理:全方位守护健康
除了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的日常护理也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合理饮食:房颤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周可食用2-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脂肪酸。每日保证25-30克的膳食纤维摄入,可选择燕麦、豆类、蔬菜等食物。适量摄入钾、镁元素,如香蕉、菠菜、杏仁等,但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同时,要减少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含咖啡因饮品。
2.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稳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减少房颤的发作风险。
3.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运动时,可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出现胸痛、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若超过10分钟,需及时就医。
4.情绪管理: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或加重房颤。学会放松和减压,如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5.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房颤的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并发症,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6.自我监测:学会自测脉搏,若发现脉搏不齐或有不适,如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建立健康日志,记录每日晨起静息心率、房颤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因、抗凝治疗相关症状、血压等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7.家庭护理:家人应了解房颤相关知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家属可学习心肺复苏(CPR)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施救。同时,要避免过度保护患者,鼓励患者正常参与社交活动。
(樊丽娟 兰考县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