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患者必读:抗凝治疗与左心耳封堵术的权衡选择指南

2025-07-10 19: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大危害并非心跳不齐本身,而是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如何有效预防血栓,成为房颤管理的核心问题。目前主流方案包括长期抗凝治疗与左心耳封堵术,两者各有优劣,患者需结合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一、房颤血栓的“源头”:左心耳的隐秘角落

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左心耳(心脏左心房一侧的耳状小囊)淤积形成涡流,加之此处内膜粗糙,极易诱发血栓。研究证实,90%以上的房颤相关血栓源自左心耳。这一解剖特点,为后续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二、抗凝治疗:传统方案的双刃剑

1.药物选择的进化史

从华法林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治疗经历了革命性进步。NOACs(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少,已成为首选。但需注意,所有抗凝药均存在出血风险,尤其对老年、肾功能不全或合并消化道疾病患者需严格评估。

2.长期用药的依从性挑战

抗凝治疗需终身服药,但实际临床中,约30%患者因担心出血、忘记服药或经济因素自行停药,导致卒中风险骤增。此外,部分特殊场景(如手术、外伤)需临时调整用药,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左心耳封堵术

1.手术原理与适应症

通过介入手术在左心耳入口放置封堵器,隔绝血栓形成“温床”。该技术适用于:

无法耐受长期抗凝(如出血高危人群)

抗凝过程中仍发生栓塞事件

希望摆脱药物依赖的患者

2.疗效与安全性的实证数据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且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但手术本身存在围术期并发症可能(如心包填塞、封堵器脱落),需由经验丰富的电生理团队操作。

四、权衡选择的关键维度

1.出血风险评估

使用HAS-BLED评分量化出血风险:

高危(≥3分):优先封堵术

低危(≤2分):可考虑抗凝

2.患者偏好与生活质量

年轻、活跃患者可能更倾向“一劳永逸”的封堵术;而依从性良好的老年患者或可接受长期用药。需注意,封堵术后仍需短期抗凝(约45天)促进封堵器内皮化。

3.经济成本考量

NOACs年费用约1-2万元,封堵术器械费用较高(约5-8万元),但长期看可能更具性价比。国内部分地区已将封堵术纳入医保,需结合当地政策决策。

五、术后管理与长期随访

无论选择哪种方案,均需定期监测:

1.抗凝患者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INR值)

2.封堵术后需通过经食道超声确认封堵效果

3.所有患者均应控制血压、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房颤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抗凝药物与左心耳封堵术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选择。患者应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综合年龄、合并症、经济条件及个人意愿制定方案,最好的治疗,是适合患者的治疗。

(王新亮 郑州颐和医院 心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