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父亲平时身体不错,怎么突然就中风了?”在心血管内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屡见不鲜。而答案往往指向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房颤引发的左心耳血栓。据统计,中国现有房颤患者超487万,其中每年约20%的脑卒中由房颤导致,而90%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于左心耳。这个形似“耳朵”的左心房盲端结构,究竟如何成为中风的幕后推手?
一、房颤:心脏的“乱舞”危机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本质是心房电活动的“失控”。正常心脏跳动时,心房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而房颤时,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颤抖”,导致心室跳动不规则,频率可达100-200次/分钟。患者常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增加(频繁如厕)等症状,但约1/3的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直到突发中风才被发现。
房颤的危害远不止心跳紊乱本身。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的风险飙升5倍。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堵塞全身血管,其中脑动脉栓塞最为致命,轻则致残,重则导致死亡。
二、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温床”
左心耳是左心房前壁的一个狭长盲端结构,形似“小口袋”,内壁布满凹凸不平的梳状肌。在正常窦性心律下,左心耳通过规律收缩促进血液流动,不易形成血栓;但房颤发生时,左心耳的“灾难”随之而来:
1.血流停滞:房颤导致左心耳失去收缩功能,内部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涡流,血液成分易沉积。
2.结构陷阱:左心耳的盲端结构和粗糙内壁为血栓附着提供了理想场所,其容积虽仅0.77-19.20毫升,却成为血栓的“孵化器”。
3.血栓脱落:形成的血栓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中风),或堵塞其他器官血管,导致肠系膜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
临床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90%以上的血栓源于左心耳;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这一比例也高达60%。可以说,左心耳是房颤患者中风的“罪魁祸首”。
三、中风预防:从抗凝到封堵的“双重防线”
针对房颤引发的血栓风险,现代医学已形成“药物+器械”的立体化预防体系:
1. 抗凝治疗:降低血栓风险
口服抗凝药是传统预防手段,通过抑制血液凝固减少血栓形成。国际指南推荐根据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各计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各计2分,总分≥2分者需规律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因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逐渐成为首选。然而,抗凝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擅自停药或漏服可能导致血栓风险反弹;同时,部分患者因出血倾向或不耐受无法长期用药。
2. 左心耳封堵术:物理隔离血栓
对于高出血风险或无法耐受抗凝药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提供了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该手术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导丝送至左心耳,释放伞状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开口,阻断血栓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临床研究证实,封堵术后患者卒中发生率可降低80%,且95%以上的患者可在1年后停用抗凝药。
四、科学应对: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房颤的防治需贯穿“预防-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
1.高危人群筛查: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有房颤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筛查。
2.症状监测:安静时触摸脉搏,若感觉跳动不规律、忽快忽慢,需警惕房颤可能。
3.规范治疗:确诊房颤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抗凝药或左心耳封堵术,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
4.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降低房颤发作频率。
五、结语:守护心脑,从“心”开始
房颤与左心耳的“共谋”,让中风成为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风险降至最低。每一次规律的心跳,都是生命的稳健节拍;关注房颤,重视左心耳,让我们共同守护心脑安康,远离中风的阴影。
(张环 息县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