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心脏突然“扑通扑通”乱跳,像揣了只乱窜的兔子,或者感觉心跳时快时慢,甚至偶尔“漏跳”一拍?这种让人不安的心跳异常,很可能就是房颤在作祟。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看似只是心跳乱了节奏,背后却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一、什么是房颤?
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座两层小楼,上层是“心房”,下层是“心室”。正常情况下,心房先规律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再由心室将血液送往全身。这个过程就像一首有序的交响乐,每个“音符”(心跳)都精准合拍。
但房颤发生时,心房的“指挥官”失控了。心房内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而是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快速、无序地颤动(正常心跳为60-100次/分钟)。此时,心室虽然仍能跳动,但节奏也被打乱,变得忽快忽慢,甚至出现“漏跳”。
二、房颤的“真面目”:看似无声,实则危险
房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悄无声息”。很多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偶然发现。但即使没有症状,房颤也在悄悄损害健康:
1.血栓风险飙升:心房颤动时,血液在心房内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就像“定时炸弹”,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向全身,堵住脑血管引发中风,堵住肺动脉导致肺栓塞,或堵住其他重要器官的血管,造成严重后果。据统计,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中风后更易致残、致死。
2.心功能下降: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减弱,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3.生活质量打折:即使没有严重并发症,房颤患者也可能因心跳不规律而感到心慌、胸闷、头晕,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哪些人更容易被房颤“盯上”?
房颤并非“平白无故”发生,以下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老年人:年龄是房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10%。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增加房颤风险。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脏电活动。
-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本身就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酗酒、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成为房颤的“导火索”。
四、如何发现房颤?
房颤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及时“揪出”它:
1.自我监测:如果感到心跳异常(如忽快忽慢、漏跳、心慌),可以数一下脉搏。正常脉搏应规律有力,若发现脉搏“乱跳”或“时有时无”,需警惕房颤。
2.定期体检: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检查频率。
3.智能设备辅助:现在很多智能手表、手环都能监测心率。如果设备频繁提示“心率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五、房颤能治好吗?
房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跳、预防血栓、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跳,抗凝药物预防血栓。但药物需长期服用,且可能存在副作用。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将心脏内异常的电信号“病灶”消融掉,恢复心脏正常节律。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成功率较高,尤其适合年轻、症状重的患者。
-左心耳封堵术: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的患者,可通过封堵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来预防中风。
六、预防房颤,从生活做起
房颤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以下建议能帮助你降低风险:
1.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指标。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熬夜和精神紧张。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房颤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早发现、早干预。
结语:别让心跳“失控”
房颤就像一颗隐藏在心脏里的“不定时炸弹”,可能在你毫无防备时引爆。但它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认知、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我们完全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下次当你感到心跳“不对劲”时,别忽视它——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关注心跳,守护健康,从今天开始。
(尚广峰 叶县辛店镇中心卫生院 普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