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房颤动 心跳不规律的危险信号

2025-06-18 19: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心脏犹如一台不知疲倦的泵,规律而有节奏地跳动着,为全身输送着新鲜的血液,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这台精密的“泵”出现故障,跳动不再规律,一种名为心房颤动(房颤)的疾病便悄然而至。心房颤动,这个看似专业的医学术语,实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心房颤动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危险信号、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它。

一、心房颤动:心脏的“混乱节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正常情况下,人类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且保持着规整的节奏。而房颤发生时,这种规律被打破,心房的电活动变得紊乱,导致心房肌纤维不能协调一致地收缩和舒张。形象地说,就像原本整齐划一的军队方阵突然乱了步伐,士兵们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心房的无序颤动使得其无法正常地将血液泵入心室,进而影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危险信号:身体的“求救呼声”

(一)心悸:心跳的“异样感知”

心悸是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会感到心跳加快、加重,或者心跳不规则,有时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颤抖”。这种不适感可能会突然出现,也可能会持续存在,让患者感到心慌意乱、坐立不安。有一位患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悸感受:“就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心脏上轻轻敲打,时而轻柔,时而有力,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让我无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二)乏力与疲劳:精力的“悄然流失”

由于房颤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往往会感到乏力和疲劳。这种疲劳感不同于普通的劳累,即使经过充分的休息,也难以缓解。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等,都可能让患者气喘吁吁、力不从心。一位患者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以前我可以轻松地爬上五楼,但现在走两步楼梯就感觉很累,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不再是自己的了。”

(三)呼吸困难:呼吸的“沉重负担”

当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肺部的血液灌注量减少,就会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让他们无法畅快地呼吸。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可能让患者感到濒死的恐惧。有患者在发作时形容道:“每一口呼吸都像是在挣扎,空气好像变得很稀薄,我怎么努力也吸不够。”

(四)头晕与晕厥:大脑的“短暂缺血”

房颤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和晕厥。患者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站立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轻微的头晕可能只是让患者感到头重脚轻、眼前发黑;而严重的晕厥则会让患者失去意识,摔倒受伤。曾经有一位患者在逛街时突然晕厥,幸好被路人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三、背后“黑手”:房颤的发病原因

(一)心血管疾病:心脏本身的“隐患”

1.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功能,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较高,且随着病情的发展,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2.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左心室肥厚,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诱发房颤。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房颤等心律失常并发症。

3. **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病变和损伤,使心脏的电活动不稳定,从而引发房颤。

(二)内分泌疾病:激素失衡的“连锁反应”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增加心肌的兴奋性,从而导致房颤的发生。甲亢患者在患病期间,常常会出现心慌、手抖、多汗等症状,其中心慌很可能就是房颤的表现。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此外,糖尿病还容易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一步增加房颤的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房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三)其他因素:生活中的“潜在威胁”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心脏组织和传导系统会逐渐老化和退化,心脏的电生理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这使得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房颤。据统计,8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心脏的自主神经,导致心脏电生理功能紊乱;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功能,增加心脏负担;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则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诱发房颤。

3. **遗传因素**:部分房颤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在房颤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房颤,那么个体患房颤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与治疗:与房颤的“斗争”

 (一)诊断方法:寻找房颤的“蛛丝马迹”

1.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房颤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在患者的体表放置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心房的颤动波和心室率的变化,从而明确诊断房颤。普通心电图检查操作简便、快捷,但对于一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检查才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因此,动态心电图监测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2. **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脏电活动情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便携式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不影响正常的活动。当房颤发作时,记录仪就能准确地记录下来,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这对于阵发性房颤和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尤其有用。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测量心房、心室的大小以及心脏瓣膜的情况等。在房颤患者中,心脏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存在的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同时还可以评估房颤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程度。

4. **血液检查**:某些血液检查项目,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等,有助于排除或确定房颤的相关病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常常伴有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升高;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为房颤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治疗方法:与房颤的“正面交锋”

1. **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电生理功能,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以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担,缓解房颤的症状。对于一些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房颤,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控制甲亢。此外,抗凝药物在房颤的治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导致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进行预防。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抗凝药物,价格便宜,但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2. **导管消融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特定部位,利用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心肌组织,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有一位年轻的房颤患者在接受了导管消融术后,兴奋地说:“手术后,我的心跳终于恢复了正常,那种心慌、乏力的感觉再也没有了,感觉我又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3. **心脏起搏器植入**:对于一些因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房颤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搏器可以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保证心脏的基本节律。同时,起搏器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植入起搏器后,患者仍然可能存在房颤发作,此时可以配合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术进行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守护心脏的“健康防线”

 (一)预防措施:远离房颤的“源头”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位高血压患者在确诊后,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测量血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的血压保持稳定,房颤的发作次数也明显减少。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的异常变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有家族遗传史、老年人等,更应该重视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二)康复建议:与房颤后的“生活和解”

1. **合理饮食与营养搭配**:房颤患者在康复期间应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要控制盐分和水分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 **适度运动与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以免诱发房颤发作。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3. **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房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需要进行心理调适。患者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总之,心房颤动虽然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律失常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危险信号、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康复措施,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房颤带来的危害。让我们关注心脏健康,从现在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吕涵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