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律的背后真相与应对措施

2025-01-20 0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与表现

心律失常,也称为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心房颤动(房颤)、心室颤动(室颤)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多样,轻重不一,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昏厥等症状。

二、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饮酒、浓茶或咖啡摄入过量等都可能导致生理性心律不齐。例如,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可能出现短暂心律不齐。

2.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会使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引发心律不齐。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电传导异常。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心律不齐。例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4.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身体新陈代谢,影响心脏功能致心律不齐。此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也会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

5.遗传因素:部分心律失常具有遗传性,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这些疾病的患者在特定条件下易发生心律失常。

三、心律失常的应对措施

针对心律失常,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稳定心脏节律。

合理饮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减少心脏负担。同时,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适度运动: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3.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减轻压力,有助于降低心脏负担。

4.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根据药物对心脏的不同作用原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动作电位延长药物和钙内流阻滞剂等。然而,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对于由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需要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激素水平;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

5.非药物治疗:

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方法也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例如,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策略。

6.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或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合并其他心脏病需要开胸手术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2.避免诱因: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如非必要,应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应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消除心律失常的诱因。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

4.注意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五、结语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多样。通过了解心律失常的定义、表现、病因以及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心脏健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李红磊 通许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