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2025-04-06 13: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便秘、久坐久立、妊娠等导致直肠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患者常出现便血、疼痛、脱出、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能够发挥各自所长,互补不足,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西医治疗

(一)保守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这是痔疮治疗的基础。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肛门直肠部充血。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控制排便时间,避免长时间蹲厕。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收敛等作用,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症状。例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对内痔、外痔、混合痔的便血、肿胀、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口服药物:包括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如地奥司明片,可增强静脉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痔疮的充血和水肿;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如Ⅲ度、Ⅳ度内痔或混合痔,以及血栓性外痔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样,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胶圈套扎术等。痔切除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痔疮,但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时间相对较长;PPH 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以内痔为主的重度痔疮;胶圈套扎术主要针对内痔,通过套扎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三、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风伤肠络型痔疮,表现为便血鲜红、肛门瘙痒等症状,可选用凉血地黄汤加减,以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对于湿热下注型,症见肛门肿痛、灼热感、便血等,可用脏连丸加减,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对于气滞血瘀型,肛门坠胀疼痛、肿块紫暗等,桃仁承气汤加减可起到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对于脾虚气陷型,痔疮脱出不易回纳,伴有气短乏力等,补中益气汤加减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中药外治

熏洗疗法

利用中药煎汤熏洗肛门局部,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风燥湿等作用。常用的熏洗方剂如五倍子汤、苦参汤等。五倍子汤由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等组成,具有收敛消肿的功效;苦参汤以苦参为主药,配合黄柏、蛇床子等,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熏洗时,先将中药煎汤煮沸,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先熏后洗,每次 15 - 20 分钟,每日 1 - 2 次。

敷药疗法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痔疮表面,可直接作用于病灶,促进药物吸收,缓解症状。如九华膏,由滑石、月石、龙骨、川贝、冰片等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生肌收口的作用,可用于痔疮术后或痔疮溃疡面的外敷。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一)急性发作期

在痔疮急性发作期,如出现便血、疼痛、肿胀等症状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缓解症状。西医方面,外用痔疮膏或栓剂,口服止痛药物和改善静脉回流药物;中医方面,根据辨证给予中药内服,同时配合中药熏洗或敷药。例如,对于便血严重的患者,在使用西药止血药物的同时,加用中药凉血止血的药物内服,并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中药熏洗,可增强止血效果。

(二)缓解期

在痔疮症状缓解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在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西医继续强调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中医则可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辨证调理,如对于脾虚气陷型患者,长期服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可改善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可定期进行中药熏洗或坐浴,以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痔疮复发。

(三)手术治疗前后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痔疮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前,中医通过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改善便秘、增强体质等,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术后,西医给予抗感染、止痛等对症治疗,中医则采用中药内服、熏洗、换药等方法,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术后早期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熏洗伤口,中后期可改用生肌收口的中药促进创面修复。

五、结论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充分发挥了西医在缓解症状、手术治疗方面的优势,以及中医在整体调理、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为痔疮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崔雷 信阳市人民医院 肛肠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