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跌倒是引发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风险因素。因此,做好预防跌倒的护理以及保障行动安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二、骨质疏松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在开展预防跌倒护理前,准确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是基础。医护人员会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如 Morse 跌倒评估量表,从患者的年龄、病史、自理能力、用药情况、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年龄越大、曾有跌倒史、肢体活动不便、服用影响平衡或意识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降压药等),以及所处环境存在地面湿滑、光线不足等隐患时,得分越高,跌倒风险越大。通过量化评估,能筛选出高风险患者,以便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三、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骨质疏松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明白跌倒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提高其对预防跌倒的重视程度。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身体状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调整动作幅度与速度,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遵循“慢起身、慢移步”原则,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或身体失衡而跌倒。
环境优化
保持病房或家居环境整洁、干燥,地面无水渍、杂物,通道畅通无阻。在卫生间、浴室等易滑区域铺设防滑垫,并定期检查其固定情况,确保防滑效果。
改善室内照明,保证光线充足且均匀,尤其是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关键位置,避免因光线过暗或明暗反差过大影响患者视觉判断,增加跌倒风险。
家具摆放合理,移除可能妨碍行走的障碍物,沙发、床等边缘可安装防撞护垫,防止患者碰撞受伤。
运动与康复训练
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极拳、简单的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等,增强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与身体平衡能力,降低跌倒几率。
鼓励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并教会其正确使用方法,通过辅助器具提供额外支撑,增加行动稳定性。
四、行动安全保障策略
日常活动协助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其下床、如厕、洗澡等日常活动时,医护人员或家属应给予及时协助,确保患者移动过程安全。例如,搀扶患者缓慢行走,帮助其坐稳后再进行下一步动作。
患者在上下楼梯时,务必有人在旁边搀扶,遵循“上楼先抬健侧腿,下楼先迈患侧腿”的原則,一步一台阶稳步前行,避免摔倒滚落。
外出防护
患者外出时,尽量选择平坦、无障碍的路线,避开人多拥挤、交通繁忙地段。如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前规划好座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在车辆行驶中晃动导致跌倒。
提醒患者穿着合适的鞋子,鞋底要防滑、有良好支撑,避免穿拖鞋、高跟鞋或鞋底磨损严重的鞋子出行,减少因鞋子问题引发的滑倒风险。
五、心理支持与监督
骨质疏松患者因担心跌倒,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进而可能限制自身活动,影响康复与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克服恐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活动。同时,加强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监督,及时纠正其不当动作或冒险行为,确保各项预防跌倒措施落到实处。
六、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的预防跌倒护理与行动安全工作需要医患双方、家属以及社会多方协同努力。通过全面评估、精准护理、环境改造、科学训练以及全程监督等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跌倒风险,保障患者行动安全,让骨质疏松患者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治疗与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韩春华 郑州人民医院 骨科东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