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上升。而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等身体创伤,还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跌倒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安全护理策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至关重要。
一、跌倒的危险因素
(一)生理因素
老年人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减弱,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这使得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同时,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也会逐渐减退,无法及时感知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或危险信号,增加了跌倒的风险。此外,心血管疾病本身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影响血液循环,使得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进而导致跌倒。
(二)药物因素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平衡能力。例如,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引起头晕、眩晕;降糖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低血糖,导致患者出现心慌、手抖、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增加跌倒风险。
(三)环境因素
家中或居住环境的一些因素也可能成为跌倒的隐患。比如,地面湿滑,特别是卫生间、厨房等区域,一旦有水渍未及时清理,老年人走过就容易滑倒;家具摆放不合理,通道狭窄,或者在行走路线上有障碍物,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绊倒;照明不足,楼梯、走廊等地方光线昏暗,老年人看不清道路,也容易发生跌倒。
二、跌倒的预防策略
(一)改善身体机能
鼓励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运动频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为宜,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视力、听力问题,佩戴合适的眼镜和助听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减少跌倒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管理
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了解所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如服用降压药后,起身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站起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优化居住环境
对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消除潜在的跌倒隐患。保持地面干燥、平整,在卫生间和厨房铺设防滑地砖,安装防滑垫;合理摆放家具,保持通道宽敞、畅通,避免在行走路线上放置杂物;在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地方安装足够的照明设备,确保光线充足,开关位置要方便老年人操作;在床边、马桶旁、浴室等容易起身的地方安装扶手,方便老年人借力起身,防止跌倒。
三、安全护理策略
(一)日常活动监护
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活动的监护。在患者起床、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搀扶,尤其是在患者刚睡醒或长时间卧床后起身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鼓励患者穿着合适的鞋子,选择鞋底有防滑纹、合脚、舒适的鞋子,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
(二)应急处理准备
在家中要准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如急救箱、血糖仪、血压计等,并放在易于取放的位置。家属和护理人员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如果患者不慎跌倒,不要盲目搬动患者,应先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骨折、出血等情况。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询问其有无疼痛、不适等症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意识丧失或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三)定期评估与教育
定期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预防和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跌倒危害的认识,教授他们预防跌倒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跌倒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跌倒预防与安全护理需要患者自身、家属、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策略和安全护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的风险,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生活。
(刘沛 漯河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